N头条>历史百科>诗词百科>玄奘

玄奘

【生卒】:600—664

【介绍】:

唐代高僧、翻译家。俗姓陈,名袆。通称“三藏法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乡)人。出身儒学世家,备通儒家经典。十三岁出家,游历各地,遍访名师,学习佛教经典。深感各师所说不一,经典译本不全,决心西行求法,以释所惑。太宗贞观元年(627)从长安西行,历尽艰辛,游学南亚各地,访谒名师,探索佛典和婆罗门经典。十四年(640)在印度那烂陀寺主持讲座,蜚声南亚。次年春动身回国,十九年(645)抵达长安,受到太宗召见。玄奘西行往返十九年,旅程五万里,到达一百三十八“国”,带回佛教经典六百五十七部。回国后,他组织译场,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从事译经工作,专精夙夜,不堕寸阴,直到逝世前一个月才辍笔。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字。玄奘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身体力行,译文力求切合原作,而又通俗易懂,风格精严凝重,颇具特色。又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西行取经游学所见所闻,涉及这些国家的幅员大小、都城规模、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艺术、语言、文学、货币、国王、宗教等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的印度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文笔简洁生动,骈散兼行,流畅而雅致,在初唐散文中可称上乘之作。有季羡林等的校注本。其所译经典保存于《大藏经》中。其著作《会宗论》、《制恶见论》、《三身论》等,开创了中国汉传因明传统,原作已佚,今仅存《三类境》、《真唯识量》、《论五种不翻》。《全唐文》存文一卷又九篇。事迹见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卷四、《旧唐书》本传,参杨廷福《玄奘年谱》。

【生卒】:602~664

【介绍】: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苦研佛法。感于各师说法不一,贞观三年(629)自长安西行至印度,从戒贤学习,被推为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通三藏十德之一,仅次于戒贤。后游学南北印度,声誉日隆。贞观十九年归,主持翻译佛经,并将《老子》及《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并著有《大唐西域记》,记述其西行见闻。乃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唯识宗)开山鼻祖。《续高僧传》有传。《全唐诗补编·续拾》收诗5首。

猜你喜欢

  • 鹿虔扆

    【介绍】:或曰禄虔扆。前蜀天复中任永泰军节度使,进检校太尉,加太保。工词,其词被选入《花间集》。《全唐诗》存词6首。

  • 吕价

    【介绍】:长庆四年(824)书《魏博节度田布碑》时,自称“前乡贡进士”。德宗贞元间曾参加省试,其省试诗1首收入《全唐诗》。

  • 华不注

    (不,fǔ)因其山古时于水中孤秀耸立如花柎,故称华不注。简称华山。又名金舆山。在山东省济南市郊东北,海拔197米,西与鹊山相望。《左传·成公二年》载,齐晋鞌之战,“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华山以

  • 许圉师

    【生卒】:?—679【介绍】:唐代诗人。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许绍少子。有器干,博涉艺文,擢进士第。太宗贞观时,为司勋员外郎,历考功郎中、给事中。高宗显庆二年(657),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种黍

    犹种秫。刘商《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来岁公田多种黍,莫教黄菊笑杨朱。”参见“种秫”。

  • 孺亭

    东汉人徐稚之祠。故址在今江西南昌市。罗隐《钟陵见杨秀才》:“孺亭滕阁少踟蹰,三度南游一事无。”参见“孺子②”。

  • 名公唱和集

    总集。唐刘禹锡等撰。佚名编。《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名公唱和集》二十二卷,《宋史·艺文志八》作四卷。据北宋宋敏求《刘宾客外集后序》,曾从《名公唱和集》录刘禹锡诗八十六首编入《刘宾客外集》,而所录刘诗

  • 元凯癖

    见“元凯传癖”。

  • 过堂

    唐代进士及第后,须由主司带领至都堂谒见宰相,叫过堂。韩偓有《及第过堂日作》诗。

  • 智通大师

    【介绍】:见慧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