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元和体

元和体

诗文风格。元和(806—820)是唐宪宗年号。原指元稹白居易等人的诗风,《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元和体”,自注云:“元、白诸公”。且当时文人仿效元白相酬唱之长篇排律杂体诗,也称为“元和诗体”(见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上令狐相公诗启》)。李肇《国史补》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则指元和以来流行的各种新体诗文,已非《新唐书》和《沧浪诗话》所谓元白诸公所能尽之。

指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诗歌体式、风尚,其指称对象或有不同认识。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其《上令狐相公诗启》又云:“江湖间多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从而失之,遂至于支离褊浅之词,皆目为元和诗体。”此之谓元白之赠答律体及杂体以及时人之仿作为元和体。《旧唐书·元稹传》沿袭此说:“(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张洎张司业诗集序》则云:“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词,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主要指称对象为元白诸人之新乐府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沿用:“籍性狷急,为诗长于乐府,多警句。元和中与白乐天、孟东野相酬唱,天下宗之,谓之‘元和体’云。”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亦云:“元和体:元白诸公。”唐李肇《唐国史补》则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其所谓元和体已不限于元白,还包括韩孟;也不止于元和年间诗,后人师之亦可谓元和体。唐诗发展到中唐而大变,白居易《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云:“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今人所谓之元和体主要沿袭李肇之所称。

猜你喜欢

  • 梁去惑

    【介绍】:生平不详。《全唐诗补编·补全唐诗》存诗1首。

  • 颜真卿

    【生卒】:709~784【介绍】:字清臣,行十三,郡望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新、旧《唐书》有传。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天宝中,累官至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

  • 戴少平

    【介绍】:唐代小说家。生卒年、籍贯不详。贞元十七年(801)为翰林待诏,死而复生。元和四年(809)尚任此职。撰有《还魂记》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为小说类,已佚。《全唐文》存文一篇。事迹见《南

  • 转变

    说唱艺术。转,讲唱;变,变文,一说指奇异故事或变易文体。转变意为讲唱变文或奇异故事。这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内容大多是讲说佛经,或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有讲有唱,讲唱文辞散文和韵文相结合,并辅以图画

  • 林鼎

    【生卒】:891—944【介绍】:五代文学家。候官(今福建闽侯)人,生于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吴越王钱镠时为观察押牙。文穆王即位,署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天福二年(937)掌教令。寻拜丞相。保大二年

  • 折臂成医

    《左传·定公十三年》:“齐高彊曰:‘三折肱知为良医’。”后用以比喻对某事阅历丰富,自能积累经验,造诣精深。李商隐《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悬头曾苦学,折臂反成医。”

  • 山面

    山的南面。齐己《题鹤鸣泉八韵》:“喷开山面碧,飞落寺门寒。”

  • 无可

    【介绍】:唐代诗僧。俗姓贾。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家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故又称长安人。贾岛从弟(疑即贾区)。生年在建中中至贞元初。少出家,初与岛居长安青龙寺。大和中居终南山白阁。开成中为华州少华山

  • 杜律浅说

    清庄咏撰。凡二卷。是书全称《杜少陵五言律诗百首浅说》,除两首五言排律外,余均为五言律诗。该书体例,诗正文之后,附两段文字,一段提示作诗旨意,解释重点词语,分析章法结构之层次,起承转合之关节,遣词造句之

  • 刮骨盐

    曲调名。权德舆《杂兴五首》之三:“含羞敛态劝君住,更奏新声《刮骨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