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驯鹿

驯鹿

动物名。因其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故俗又称“四不象”。分布于欧、亚及北美洲的北极圈附近。居住黑龙江上游地区的鄂伦春、鄂温克等族,养之作为交通工具。鄂伦春含义之一,即为“使用驯鹿的人”。今居于大兴安岭西北、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境内游猎的鄂温克人,仍饲养之。一般体长约2米,肩高1米左右。蹄宽大,悬蹄发达,善于在沼泽、深雪、密林中穿行。性温顺、耐寒,易于饲养和役使,是寒带森林地区的极好交通工具。能拉雪撬,也可驮运物品及供乘骑,一般可负重近百斤,日行20公里左右,使用时召唤即来,有“林海之舟”或“森林之舟”美称。夏天体毛深褐,冬毛棕灰。以地皮(苔藓)、嫩枝、谷类等为食。肉、奶皆可为食,皮可制鞋、衣、褥子等,茸角为贵重药材,也可制胶。《新唐书·鞠传》:“人豢鹿若牛马,惟食苔,俗以驾车”,知其被人类驯养,唐时已有记录,其供畜用的历史,当较此更早。今我国将其作为稀有家饲受到保护,除北京动物园饲养少量外,额尔古纳左旗的鄂温克人约养有千头。

猜你喜欢

  • 青稞

    即“稞大麦”,藏语称“乃”。青藏高原等无霜期短的高寒山区的藏族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汉族农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有抗寒、耐瘠、耐旱、抗逆性强等优点,千粒重30克左右,较小麦颗粒大,有紫、白、黑、黄等色颗粒

  • 打比

    壮族传统球类运动之一。亦称“打棍”。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参加者数人至十数人不等。秋收后在田间或广场上举行。事先准备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硬质木球和一根长约30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1厘米的扁平木棒,与一块高

  • 挹娄故地

    汉至晋挹娄族所居之地。一作楼故地。与肃慎故地大致相同,约东至今日本海,西达黑龙江省境呼兰河流域和张广才岭,南到吉林省敦化县境,北有黑龙江流域。《新唐书·黑水靺鞨传》所言即指此。辽金至清

  • 答剌罕军

    元代军种之一。“答剌罕”,突厥一蒙古语,《元朝秘史》释为“自在”。答剌罕军为元灭南宋时临时召募的军兵。《经世大典·序录·军制》:“应募而集者,曰答剌罕军,此不给粮饷,不入帐籍,俾为游兵助声势,虏掠以为

  • 塔拜

    1589—1639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六子。后金天命十年(1625),与阿拜、巴布泰征东海虎尔哈北路,以功授三等甲喇章京。天聪八年(1634)四月,封一等辅国将军。清崇德四年

  • 巴雅拉

    见“巴雅尔”(412页)。

  • 火把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洮州卫,在今甘肃临潭境。永乐七年十二月(1410、1),其首领南剌约思等入朝贡马,赐以钞、币、袭衣等。九年(1411),再入朝。洪熙元年(1425),其族国师班丹星吉率22人来朝贡马

  • 阿奇木汗条勒

    见“艾克木汗”(437页)。

  • 浪速话

    我国景颇族浪速支系说的一种话。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与载瓦语比较接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盈江、陇川、瑞丽、梁河等县,使用人口约3500人。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境内。以潞西县

  • 伊宁回族大寺

    中国伊斯兰教回族寺。原名宁固寺。又称凤凰寺、金顶寺、陕西大寺、陕甘大寺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四十六年增建,以后又多次修缮。原有面积6千多平方米,现存3千多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