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昌族

阿昌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蒙撒”、“蒙撒掸”、“衬撤”、“汉撒”等自称。人口有27708人(1990),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的龙陵等县。源于古羌人南迁的一支。其先民远在公元2世纪便居住在怒江流域及以西广大地区。史籍称其先民为“寻传蛮”、“峨昌”、“萼昌”等。阿昌之名始见于《元史·地理志》,记述宋时已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后逐渐向西南迁移,先后定居于保山、腾冲、梁河、陇川、潞西等地。历史上较早与汉、傣、白等民族交往,促进本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15世纪中叶,居住在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已学会种植水田和制造铁器。解放前农业生产已较为发达,梁河培植的优良稻种——“毫公安”被当地群众誉为“水稻之王”。手工业也很发达,尤以铁器制作,如“户撒刀”享负盛名。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但不同程度保留着领主经济的残余。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陇川、潞西和梁河3个方言区,大多数男子都会说汉语、傣语。实行一夫一妻制父系家庭,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串姑娘”(阿昌语称“作涅勤”),但结婚由父母包办,残留夫兄弟婚的转房习俗。居屋多为砖瓦木石结构,一家一个院子。妇女服饰花样较多,通常已婚妇女穿裙子,未婚妇女多穿长裤。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和多姿多采的民族歌舞。盛行鬼灵信仰和祖先崇拜,在户腊撒地区还普遍信奉小乘佛教。行土葬。传统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富有反抚精神,历史上曾多次掀起反抗汉族和傣族封建领主的斗争。19世纪80年代曾英勇抗击英帝国主义对陇川边境的入侵。

猜你喜欢

  • 沙迷查干

    ?—1407或1408东察合台汗国第四代汗。《明史》称别失八里王。蒙古族。※黑的儿火者汗之子。1403年继位。次年,遣使向明贡玉璞、名马。1405年,以哈密忠顺王安克帖木儿为东蒙古鬼力赤可汗毒死,他率

  • 猛骨孛罗

    1573—1600明代海西女真哈达部首领。又作孟格布录、蒙格布禄、孟革卜卤。女真族。纳喇氏。哈达部长。塔山左卫左都督※克什纳曾孙,彻彻木(克失音辰)孙,※王台第5子(外妇子康古鲁不入谱)。明万历三年(

  • 霍斯库鲁克之战

    清军平定大小和卓木之乱的一次战役。乾隆二十二年(1757),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玛罕木特之子布拉尼敦(大和卓木)、霍集占(小和卓木)发动叛乱反清,屡与清军作战。二十四年(1759)闰六月,以清军压境

  • 天祚文妃

    见“萧瑟瑟”(1999页)。

  • 耶律夷列

    ?—1163西辽国主。1151—1163年在位。契丹族。西辽创建者※耶律大石子。大石卒于康国十年(1143),时年幼,由母感天皇后称制主国事。咸清七年(1150),母卒后即位,翌年,改元“绍兴”。在位

  • 泥伏沙钵罗可汗

    ?—659唐代西突厥北庭可汗。名贺鲁。阿史那氏。※室点密五世孙,曳步利设射匮特勤劫越子。乙毗咄陆可汗时为泥伏沙钵罗叶护,统处月、处密、始苏、歌逻禄、弩失毕五姓部众,居多逻斯川(今额尔齐斯河上游)。贞观

  • 滇系

    地方史志。清师范(字端人,号荔扉,云南赵州即今大理人)撰。凡40册。参阅400多种文献,于嘉庆十二年(1807)撰成。有嘉庆十三年初刊本,光绪十三年(1887)复刻本,《云南丛书初编》本。书分12系,

  • 苴义

    明初云南大理领主。白族。大理人。末代大理总管※段明次子。洪武十五年(1382),明将蓝玉、沐英等攻破大理,与大理总帅段世及长兄苴仁同被俘(一说其父亦在被俘之列)。十六年,兄弟同被押送至明京师(今南京)

  • 天堂寺

    我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名寺之一。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乡。前身为约在唐宪宗时期(806—820)于大通河附近之本教寺院阳庄寺。元初,在此寺基础上建萨迦派寺院,藏语称“萨什迦贡”。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活佛噶

  • 喃字

    15世纪以后越南借用汉字和仿照汉字形式书写越南语所创造的文字,称“喃字”。京族迁入我国后,沿用为本民族民间土俗字。采用汉字构字方法,以汉字表音表义(左边表音,右边表义)。因其笔划过繁,结构复杂,仅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