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锡伯族

锡伯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人口172847人(1990)。“锡伯”为本族自称。词义一说为“瑞兽”,或“带钩”;一说是地名。族源说法不一:一说为鲜卑后裔,出自东胡系;一说源于室韦,为通古斯族不同部落结合而成;一说为女真后裔,与满族同源。目前多力主第一说,以室韦、须卜、犀纰、席伯、西伯、失比、喜伯、师比、席北、史伯、西僰皆鲜卑音转。据载,其先世初居大兴安岭鲜卑山一带,魏晋南北朝时因战乱影响,众渐南移,其中一部分仍析居嫩江、绰尔河、松花江流域一带。明代隶于蒙古科尔沁部。17世纪中叶以前,相继居住于墨尔根(今嫩江)、齐齐哈尔和伯都讷(今吉林扶余市)等地。满族兴起后,部众被编入满洲八旗,发往东北三省及北京等地驻防。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木之乱、统一西北地区时,为巩固西北边防,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遣其兵1000人,合眷属共4000余人,自盛京徙居伊犁,编成7牛录,称为锡伯营。其人原为打牲部落,主要从事狩猎和游牧,西迁后逐步转向农业。为发展生产,嘉庆七年(1802),营总管图默特在广大兵民支持下,主持开凿总布察尔大渠,引伊犁河水灌田,为新疆的农业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19世纪20年代,张格尔发动反清叛乱,该营官民,与新疆各族人民密切配合,予叛军以沉重打击。在喀尔铁盖山战斗中还生擒 张格尔。六十至七十年代,沙俄扩张主义势力和阿古柏侵入新疆时,曾多次协同清军,英勇奋战,为收复伊犁和南疆立下战功。1944年,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爆发,察布查尔锡伯族人民组织骑兵,连积极参加斗争,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和迎接新疆和平解放而努力。居住于东北的锡伯族人,在反对日本侵略者及反封建的斗争中,也屡建殊勋。1946年和1949年,两地锡伯人分别获得解放。新疆锡伯族因居住集中,仍操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以满文为基础创制的民族文字。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原通用满文,后改用汉文。多信仰萨满教、喇嘛教。解放后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新疆原宁西县建立察布查尔自治县,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猜你喜欢

  • 同音

    见“音同”(1718页)。

  • 八分

    清※宗室中区别权利、义务和地位的制度名。天命七年(1622),努尔哈赤设置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分别主持八旗,凡财物出纳必八家均及、均摊,是为八分(分,读去声)。崇德元年(1636),始定宗室九等封爵,

  • 夏河

    地名。因河得名。藏语称“桑曲”。即今甘肃夏河县,土名“拉卜楞”以拉卜楞寺得名。位于大夏河上游,东接临夏,西南连碌曲县,东南邻临洮、卓尼,西北界青海黄南自治州。古为藏族所居,清初蒙古入其地,呈汉、藏、蒙

  • 梁瑞凤

    1895—1934抗日将领。朝鲜族,梁氏。生于朝鲜平安北道铁山郡。自幼喜读书,因家贫,无力上学,在私塾外偷听自学。曾参加1919年“三·一运动”。后到辽宁宽甸进行抗日武装斗争。1929年4月,任国民府

  • 伊循都尉

    汉代西域官名。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应鄯善王尉屠耆请求,汉朝遣司马1人,率吏士40人,屯田伊循城(今新疆若羌县米兰东5里),遏制匈奴势力。后改置都尉统领,曰“伊循都尉”。

  • 乃乌东孜

    见“乃东”(37页)。

  • 潘罗支政权

    北宋时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吐蕃六谷部首领潘罗支所建。潘罗支附宋抗击党项,屡受宋封赏。疆域北至今甘肃民勤县沙碛,西接甘州(今甘肃张掖),南至祁连山北麓,东南至今甘肃天祝一带。景德元年(1004),为阴附

  • 喜昌

    ?—1891清朝大臣。字桂亭。满洲镶白旗人。葛济勒氏。世居吉林。初从征捻军,累功至协领。河内之役,以少胜多,功尤最,晋副都统。光绪四年(1878),授西宁办事大臣。六年,调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以沙俄军

  • 白鹤山抗英斗争

    清代傣族人民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的斗争。清光绪十六年(1890),英侵略者以“勘探队”为名,从缅甸分两路侵入中国国境。北路沿萨尔温江入尖高山,企图窜入云南省德宏地区;南路由斯格德率领,经澜沧、西盟抵

  • 彭志显

    明代湖广保靖州(治今湖南保靖县)土官。土家族。大喇巡检司土舍※彭惠子。承袭大喇巡检司土舍,协理司事。嘉靖三十五年(1556),应调随征浙江倭寇。次年,追剿倭寇至淮安梅口,纵火焚倭舟,获大胜,为国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