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部落

部落

原始社会由若干氏族或二个以上胞族组成的社会组织。有的由几个具有血缘关系的新老氏族结合而成,有的是几个保持通婚关系之毗邻氏族的联合。血缘系谱已不是组成部落的必要条件。对其形成有3种不同看法:出现于氏族之前;与氏族同时;在氏族之后。国内以后两种观点为主。部落有专门名称,一定的地域疆界,统一的语言或方言,特定的经济、宗教、文化活动,以及酋长、军事首领、祭司和部落议事会。为对付其他部落的征伐或图谋向外扩张,具有共同语言、血缘、或姻缘关系的部落,往往在相互需要的前提下,结合成部落联盟组织。按社会发展阶段,通常有母系部落和父系部落之分;按主要经济形态则称之为采集狩猎部落、游牧部落、农业部落等。部落组织前期,保留着较多民主气氛。酋长等头人由部众民主选举产生,不称职者可以撤换。随着私有制经济成分增长,贫富分化日益明显,军事民主制向酋长专权倾斜,酋长本人及其显贵家庭逐步主宰着部落事务和议事会的人选,最终把酋长职位变为世袭。历史上轩辕部落包括青云氏、缙云氏、白云氏、黑云氏和黄云氏五个氏族;庖牺氏部落有飞龙氏等11个以龙为图腾的氏族。姜寨文化遗址系一个完整的部落村庄。春秋时期的濮人尚是一些分散的小部落。在当代少数民族中,还保留着属于次生或变异形态的部落组织。如高山族中的曹人,基本为狩猎部落;高山族鲁凯人,在封建领主制下保留着农业部落躯壳;哈萨克和柯尔克孜族,在游牧社会中残存着部落组织;西盟佤族和珞巴族则是在家长奴隶制下存在着部落制残余。

猜你喜欢

  • 长孙无忌

    ?—659唐朝大臣。鲜卑人。字辅和。出身鲜卑名门北朝宗族十姓之一拓跋氏之后,籍河南洛阳。隋朝名臣长孙晟之子,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聪颖,博读书史。初任渭北道行军典签。屡从李世民(太宗)征讨,有功。武德九

  • 绥靖回民支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武装。又称“金川赤区回民支队”。1936年初,在中国共产党金川省委领导下,成立于四川绥靖,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政府所在地。主要由当地的回族青年120余人组编而成。辖3个

  • 排持

    见“哈烈”(1630页)。

  • 抚水州

    唐宋南方古地名。唐置羁縻州,属黔中道黔南都督府。宋改属广南西路宜州,仍为羁縻州。辖抚水、京水、多逢、古劳四县,约当今广西环江北部及贵州荔波、三都、从江等县地。治所在抚水,即今环江县北旧宜北县地。居民属

  • 毛忠

    1394—1468明朝将领。原名哈剌,字允诚。蒙古族。祖籍凉州(今甘肃武威),永昌百户毛宝子。自曾祖哈剌歹于洪武元年(1368)投明后,世代任军职。永乐十一年(1413),袭父职。史称“袭职时,年二十

  • 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

    简称蒙政会。由内蒙古部分封建王公贵族组成的自治政务机关。1934年4月23日,根据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提出的《蒙古自治办法原则》八项条款,在百灵庙(今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旗)成立。乌兰察布盟盟长云端旺

  • 契弊

    见“契苾”(1563页)。

  • 托克托厅

    旧厅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部、黄河北岸、大黑河上游。秦、汉时云中郡地。明为东胜左卫,嘉靖中(1522—1566)入蒙古西土默特,台吉脱脱驻牧于此,建脱脱城,亦称托克托城。清乾隆元年(1736

  • 纳忽里

    元末哈密镇将。亦作忽纳失里、纳忽失里、兀纳失里。蒙古贵族。初封威武王,后改肃王,又称哈梅里(哈密)王。明洪武十三年(1380),闻明都督濮英练兵西凉,欲开哈梅里之路,以通商旅,惧遂遣使至明廷贡马。翌年

  • 秃别干

    即“土别兀惕”(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