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语音译,意为“绣花绑带”。旧时东乡族妇女腿饰。至清末民国初年,尚流行于甘肃东乡族地区。时东乡族妇女下穿套裤,裤管镶两道绣花边,裤管后面开小叉,中青年妇女用此绣花绑带束住脚管,作为装饰。今已不用。
即“浯勒札河之役”(1933页)。
见“合亩制”(834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以壮族子弟兵为主的革命军队。亦名“红七军第三纵队”、“红军右江独立师”。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后建立“红七军”,下辖三个正规纵队和右江农民赤卫军。第三纵队司令为
1900—1947革命活动家。内蒙古察哈尔正红旗人。蒙古族。早期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学习。1929年回国,在内蒙古察哈尔、伊克昭盟一带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30年3月17日在乌审旗
元代地方建置。简称岭北行省。治和宁(又称和林、※哈剌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辖境相当于今蒙古国、内蒙古东部和北部地区及原苏联西伯利亚中部。太祖十五年(1220)建都和林,岭北为蒙古国腹地。元世祖定都
明代诗人。安徽和州(今和县)人。回族。工诗,诗作风格清新。著有《早间堂诗文》问世。
见“阿拉布坦”(1225页)。
满族旧时习俗。流行于东北及京师地区。限于妇女参加,一般在每年夏历正月十五日或十六日举行。届时妇女结伙出游,充街塞巷,或步平沙或走桥,谓之“走百病”或“消百病”,意在甩掉疾病。又联袂打滚,谓之“脱晦气”
元代蒙古宫廷宴饮礼节。蒙古语音译,意为“就座”。源于金朝宫廷旧礼。据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元帝设宴时,司礼官一人持酒觞,立于右阶,另一人手持拍板,立于左阶。持板者口唱“斡脱”(进酒之意),持酒觞者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