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踏犁

踏犁

壮族传统翻土工具。亦称脚犁,壮语称踏所。流行于广西壮族山区。为木架铁铧。犁架由扶手、犁杠、脚踏木组成,多为农民自制;铧口用生铁铸成或用熟铁打制,重约2斤。功效比牛耕低一至数倍,但适用于多石、巨根错节、不能使用牛耕的山地。北宋时壮族地区已普遍使用。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4对广西静江府(治所在今桂林)农民的踏犁有如下记述:“踏犁形如匙,长六尺许,末施横木一尺余,此两手所捉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脚所踏处也。踏犁可耕三尺,则释左脚而以两手翻泥,谓之一进,迤逦而前,泥垅悉成行列,不异牛耕。……又广人荆棘费锄之地,三人二踏犁,夹掘一穴,方可五尺。宿��巨根,无不翻举,甚易为功。此法不可以不存。”北宋时,曾任广西转运使的陈尧叟建议中原地区缺少耕牛者,可向广西购买踏犁,他说:“踏犁之用,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钁耕之功则倍。”(《宋会要辑稿》卷4750)今壮族所使用的踏犁,与宋朝时踏犁仍基本相同。

猜你喜欢

  • 瑚图礼

    ?—1814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姓完颜氏。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举人考授国子监助教。五十二年(1787),中进士,改庶吉士。五十六年(1791),考试满洲科甲出身,于京堂翰詹各员列第一,奉旨

  • 李元阳

    1497—1580明代白族学者。字仁甫(一作仁夫),号中溪,别号逸民。云南太和(今大理)人。祖籍浙江钱塘,元时远祖李顺官大理路主事,落籍大理,至元阳为第九世,与白族相融。自幼善学能文,学问博通,明习吏

  • 也松格

    蒙古国宗王、大将。又译亦孙哥、也先哥、也孙哥、也相哥、移相哥等。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弟※合撒儿次子。以英勇善射著称。约元太祖二十年(1225),西征还师后,全蒙古那颜贵族聚会于不哈速赤忽时,曾射335

  • 肖乃台

    蒙古国将领。又译萧乃台、笑乃带、笑乃䚟。克烈土别干氏。初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南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后,隶属左翼万户长木华黎,任先锋。太祖八年(1213),随从征金,破涿州

  • 泥河

    古水名。今一般认为即今朝鲜境内之龙兴江;旧说为大同江;或说江原道江陵以北之泥川水。为粟末靺鞨所建渤海国与新罗国的界河。

  • 掏心式宰牲

    古代蒙古族屠宰牲畜和野兽的方式。亦称破腹取脏。其起源与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及长期生活实践有关。佛教传入之前蒙古族普遍信奉萨满教,他们把动物的头、气管和心肺合称为※只勒都,是动物的灵魂所在,代表整体,不能分

  • 素和贵

    唐代吐谷浑叛臣。其先世原为白部鲜卑人,后融入吐谷浑。龙朔三年(663),在吐蕃禄东赞率军大举进攻吐谷浑时,叛投吐蕃,尽言吐谷浑虚实,致使吐蕃破其国,迫吐谷浑王诺曷钵遁走凉州,吐谷浑亡。永隆元年(680

  • 金门

    瑶语音译,意为“山人”。部分瑶族自称。分布于云南屏边、元阳、师宗、江城、景东、墨江、勐腊、河口、砚山、富宁、广南、邱北、西畴、马关、麻栗坡和广西防城、巴马、田林、上思、那坡、凤山、凌云、百色、西林、宁

  • 金㚇

    马首饰,即马冠。《后汉书·马融传》有“扬金㚇而拖玉瓖”句。注称:“金㚇,马冠也,高广各四寸。”辽会同元年(938),晋使冯道备车辂法物使辽,盛唐辇辂,尽在辽廷。其玉辂“驾苍

  • 厄真

    即“额真”(25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