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赶秋

赶秋

①苗族节日。每年夏历立秋日举行,延续二三天。相传,古时有一苗族青年巴贵达惹,为寻找心爱的姑娘七娘,设制了一种可以同时乘坐8个人的风车式秋千。在秋千上男女青年对唱苗歌。最后终于通过对唱找到了七娘,结为伉俪,后遂相沿成节日,以便青年男女进行择配佳偶的社交活动。节日期间,有打秋千、跳木鼓舞、唱歌等,届时亦进行集市贸易。此节日流行于湘西、鄂西南、川东南、黔东等苗族地区。 ②布依族青年男女社交活动。亦称赶秋坡或赶秋桥。流行于今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长顺县。每年农历立秋日举行,延续3天。届时,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云集到这一带许多著名的大桥上,如紫云的普卡桥、聂补陇桥,长顺的营盘大桥、消冲桥等,成群结队在大桥附近坡地上对歌、娱乐、谈情说爱。大桥附近同时又是万人集聚的物资交流场地。

猜你喜欢

  • 丹津罗尔布

    ?—1749清代四川革什咱土司。藏族。任职后,曾于乾隆四年(1739),三次受大金川土司色勒奔(沙罗奔)袭击。九年(1744),支援其甥汪扎与大金川互相争杀。经四川提督郑文焕派员剖断,始罢兵归回。十四

  • 齐努温河卫

    见“喜乐温河卫”(2183页)。

  • 古丰书院

    清代呼和浩特官学。光绪十一年(1885)建立。地址在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是教育汉族子弟的学校。学习的课程主要为儒学,不设骑射。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实行新政,对学校进行改革,颁布《奏定学堂

  • 蓝廷珍

    1663—1729清朝将领。畲族。福建漳浦(今云霄县)人。字荆璞,少耕田,善骑射。得同族定海总兵蓝理器重,入伍为定海营把总。康熙三十四年(1695)迁温州镇标左营游击,以善捕海盗闻名,累有战功,升福建

  • 古塔巴

    西域古地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在察合台后王笃来帖木儿辖下。明《边政考》作苦他巴。清《西域水道记》作胡图克拜,为准噶尔语“吉祥”之意。《西域图志》等作呼图克拜。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此筑景化城

  • 毛纺工艺局

    内蒙古早期的纺织业。由归绥兵备道胡孚宸于1905年创办。设于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从将军、副都统、台府筹银4千两,商股1千两为资本,以官商合办方式经营。雇佣50余手工匠人,以手工操作木织机,生

  • 桑哥剌吉

    见“祥哥剌吉”(1957页)。

  • 正军户

    蒙古国和元代对汉军中出兵户的称呼。蒙古灭金后,征原金境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当兵,组成汉军。其制按贫富、丁壮多寡摊派,富家有丁力者每户出兵1名,称独户军;贫家合2、3户出兵1名,丁力强之出兵者称正军户,

  • 花户

    旧时四川甘孜藏族地区的一个社会等级。即没有领种差地的无地户。有原来即无土地者,亦有差户失去土地地位下降或外地流落而至者。大都靠当雇工或经营小商、小手工业为生。除少部分外,依法不负担差役、粮赋。经济上受

  • 西喇木伦河

    河流名。即今西拉木伦河。西汉时称为“作乐水”,东汉称饶乐水,契丹居饶乐水之北,奚居其南。三国时称“弱洛水”,唐初称“潢水”,辽代称潢河。蒙古语“西喇”意为“黄”,“木伦”意为“河”即黄水。全长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