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赫哲族

赫哲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清康熙二年(1663)始见其名。因居住地区不同,有那乃、那贝、那尼傲(赫哲语那,意为本地、当地;乃、贝、尼傲,是人的意思)、赫真(下游、下方、东方之意)、奇楞等自称。清文献常写作黑哲或黑斤、黑真、黑津、赫斤、赫金等,也按其男子剃发与不剃发分别称赫哲喀(哈)喇(其男皆剃发,故又称剃发黑斤,俗称短毛子)、额登喀(哈)喇(其男不剃发,又称不剃发黑斤,俗呼长毛子)。又因元朝以来史载其地以犬曳爬犁(雪橇),为主要交通工具,亦称为使犬部(或作国)。由于世代以鲜鱼、狍肉为食,以鱼、狍皮为衣,又有鱼皮部或鱼皮鞑子、狍皮鞑子等称呼。黑斤来源于明野人女真的一支,即清初东海三部的大部分居民;奇楞则与今鄂伦春族同源,然其远祖皆为黑水靺鞨。分布史载不一,大体散居南起牡丹江下游,沿松花江下游至黑龙江入海口及其以东至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其中额登喀喇主要住在黑龙江下游中段;伯力(前苏称哈巴罗夫斯克)以下的黑龙江两岸及我国三江地区,为赫哲喀喇的居地。今我国之赫哲族,大部分是清代所称赫哲喀喇者,今散居在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富锦、桦川等市县沿江河地带,和汉族杂居。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在统一女真诸部过程中, 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至崇祯十六年(1643),对其地共用兵17次,以征服和招抚两手统一该部。其中,一部分被迁置今辽宁省浑河流域,编入八旗,成为“佛满洲”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于清顺治(1644—1661)初年被按哈拉(姓氏)、莫昆(家族或氏族)编入村屯,为编户,清设姓长、乡长管辖,年向每户征貂皮一张。康熙年间(1662—1722),居今松花江下游东的赫哲人,又有一部分被编入八旗,称“伊彻满洲”,后多融合入满族。清末,居今富锦市境内者,又被编入八旗。其未加入满族共同体者,清廷则以赏赐及以宗女妻其上层为手段,加以笼络,客观上加速了其内部的阶级分化。日本军侵入东北地区后,于1942年实行民族隔离政策,强迫集家并屯,将同江县赫哲人强行移住沼泽地区,使其人口锐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赫哲语群。无文字,清代尚以皮条记事,现通用汉文。原信奉萨满教。婚姻为一夫一妻制。世以捕鱼为生,著名的大马哈鱼为其特产。冬季,捕猎毛皮兽辅生活之需。1945年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获得民族平等权利,得以重建家园,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近年来,又改变原来的猎捕习俗,开始发展饲养业,修建鱼池、养貂场。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大大提高,人口由1957年的600余人增长到4245人(1990年统计数)。文化、教育水平亦在不断提高,已有本民族的教授、医生和其他技术人员。

猜你喜欢

  • 哆讹

    西夏仁宗朝党项人起义领袖。见“蕃部起义”。

  • 秃合思

    蒙古“林木中百姓”(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即森林诸部)之一部分。成吉思汗二年(1201),为术赤招降。

  • 茹茹

    见“柔然”(1779页)。

  • 布利安

    珞巴族阿帕塔尼部落对村寨或氏族领袖的称谓。一般为民主推举产生。由有德才、机智勇敢、富有生产与生活组织能力、精明强干、能言善辩、办事公正,并享有威望的男性充任。有老、中、青三种:“阿克哈布利安“即老年首

  • 於句折

    见“据曲”(2039页)。

  • 右江镇安军民安抚司

    南宋置羁縻土司名。世袭土官为壮族岑氏。治所在今德保县,属右江道。元为镇安路溪峒安抚司,明清为镇安府,改设流官知府。为壮族地区设土司之始。

  • 独孤朗

    ?—827唐代官员。字用晦。河南洛阳人,先世匈奴独孤氏。礼部员外郎※独孤及子。由处士辟署江西、宣歙、浙东三府。元和(806—820)中,擢右拾遗。因劝罢淮西用兵,忤宪宗意,贬兴元户曹参军。后入为监察御

  • 阐化王

    明朝授予西藏帕木竹巴地方政教首领的封号。洪武(1368—1398)初,遣使招谕卫藏,令举元故官赴京授职。帕木竹巴地方元故灌顶国师章阳沙加监藏“为番推服”,明廷准其一仍旧职,并赐玉印、彩币。六年(137

  • 阿雷泉会盟

    蒙古国建立前与铁木真(成吉思汗)抗衡的诸部联盟。宋庆元六年(1200),蒙古部铁木真与克烈部王罕大败泰赤乌部于斡难河(今鄂嫩河),声威大振,诸部皆畏威不安。哈答斤、散只兀、朵儿边、塔塔儿、弘吉剌(一说

  • 白和卓

    清代新疆吐鲁番封建主。维吾尔族。吐鲁番总管※莽噶里克子。乾隆二十一年(1756),奉父命进京朝觐,请编设旗队,受清廷厚遇。嗣因父随准噶尔部辉特台吉巴雅尔叛,杀宁夏将军和起,为哈密贝子玉素布等擒献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