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北方和东北古族名。一作貉(mo),是“貊”的单称(一说其与“”是两个族称,西周至春秋初才混为一体;或说称“”者非同属一族,乃是一种泛称,“貊”才是专指居东北者)。有人推测,其名可能因族人常穿戴貉皮衣冠得名。在先秦文献中。它比“貊”出现得既多且早,《尚书·武成》:“华夏蛮貊”。《诗经·大雅·韩奕》:“王锡韩侯,其追其貊”。所在众说不一,大体西周前居今山东半岛,故有人认为它是“九夷”中的一支。周初开始迁徙,一支移住今东北地区,一支北徙。北徙者一部分迁到靠近燕国的今河北省中部地区,一部分迁到今山西省西北部的“西河”之地,成了周朝的北方居民。因此有人说其来源于“发”(一作“北发”),或说即“山戎”或“白民”。战国时,燕、赵等国崛起,居今长城以内者又被迫迁往东北,与周初迁来者错居杂处。战国末,散居东北各地的诸部逐渐有了夫余、高句骊、沃沮等新称,但汉代的中原人,有时仍用“貉人”或“”通称夫余、高句骊等;迁到朝鲜江原道一带者,直至汉魏时还仍用旧称,后人考证认为,今汉城以东的春川府一带为仍称“”的聚居地,并说春川北13里之昭阳江北岸为其都城所在;居今鸭绿江以西的一小支,汉籍中称之为“小水貊”(朝鲜古籍曰“梁貊”),以产名弓“貊弓”著称。战国前以狩猎和游牧为生,兼事捕鱼。战国中期其地“五谷不生,惟黍生之”,说明已有原始农业。汉代,沿用旧称的部落还主要从事渔猎业。汉魏以后,皆被高句骊兼并,极大部分融合入高句骊族。

猜你喜欢

  • 伊斯兰报

    参见“正道周报”(480页)。

  • 多士宁

    明代云南陇川傣族土司。受明封为陇川宣抚使。万历(1573—1620)初,缅甸东吁国主莽端体率军侵陇川,招诱其合兵内侵,不从,并将缅侵明计划密告明边将为备,称缅内侵之策有二,一为交结木邦,扰顺宁、蒙化,

  • 乌鲁木齐政略

    书名。作者失名。不分卷。全书约两万余字。其有关巴里坤、奇台、昌吉、玛纳斯等地的建置沿革、官制、营制、疆界、屯田、厂房、军台、墩塘、驿站之记载颇详。记事止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有抄本传世。

  • 侗文

    我国侗族使用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决定帮助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1956年至1958年中国科学院少

  • 大舍利乞乞仲象

    即“乞乞仲象”(123页)。

  • 欧冶子

    春秋末年越国著名冶匠。于越人。善铸剑,与吴人干将同师,闻名于世。曾为越王允常铸造5剑,锋利无比。楚王闻之,以重宝请此2人作剑。与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铸成宝剑3把,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

  • 王俊

    ?—1923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满族。北京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1月,进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5月,长辛店成立铁路工会,被选为委员长,工会改为工人俱乐部后,负责对外联络工作。中国共

  • 合答斤

    蒙古尼伦诸部之一。又作合底忻、哈答斤、合塔斤、哈答吉、哈塔斤。与成吉思汗所出孛儿只斤氏同宗,为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儿之兄不忽合塔吉之后裔。辽、金时游牧于今呼伦湖以东地区,与※散只兀部为邻,关系最密,皆

  • 在官闲田制

    辽代募民耕种闲散土地的一种制度。统和十五年(997),辽募民耕种滦河流域的空旷土地,十年内不交租税,是为在官闲田制。

  • 兆惠

    1708—1764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吴雅氏。字和甫。都统佛标之子。雍正九年(1731),由笔帖式入值军机处,补内阁中书。自十三年(1735)起至乾隆十一年(1746),7迁至副都统、护军统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