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褂
又称补子、补服。清代官服外褂所缀表示职官差别的补子,故名。满汉官员皆有。官服外褂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膝、四面开禊。因绣于前胸后背部,也叫“背胸”,前后一般各缀一块方花布,文官上绣鸟,武官上绣兽。清代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和硕额驸,以及文武官员等的纹饰各有定制,以示等级差别,不能逾制。有清一代除顺治初略与后来不同外,变动不大。清代有出售补子的店铺,各级官员按章自备。
又称补子、补服。清代官服外褂所缀表示职官差别的补子,故名。满汉官员皆有。官服外褂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膝、四面开禊。因绣于前胸后背部,也叫“背胸”,前后一般各缀一块方花布,文官上绣鸟,武官上绣兽。清代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和硕额驸,以及文武官员等的纹饰各有定制,以示等级差别,不能逾制。有清一代除顺治初略与后来不同外,变动不大。清代有出售补子的店铺,各级官员按章自备。
即“斡儿寒河”(2427页)。
蒙古语音译。又作“札尔扈齐”,意为“掌管诉讼之人”。准噶尔兀鲁思负责司法的官员,辅佐图什墨尔治理政事,兼办一切刑名贼盗案件。定员6名。后清廷授六札尔固齐为散秩大臣。
古墓葬。位于今新疆伊宁县东南约52公里处,海拔784米。北倚天山阿吾拉勒山,南临伊犁河。墓地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3.5公里。估计有墓250座,其中多数为土墩墓,少数封堆周围有石圈,个别封圈有石堆。大
①西夏封爵。西夏贞观三年(1103)崇宗李乾顺弟察哥建议选蕃汉壮勇,教以强弩,平居带弓而锄,临战则分番而进。乾顺嘉其策,封此爵。②元朝封爵。为诸王最高等级封号之一,授兽纽金印。至元二十九年(1292)
吐蕃部族名。世居河南(今青海黄南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其首领初事唃厮啰疏族溪巴温。唃厮啰政权解体后,依附北宋。宋靖康二年(1127),金灭北宋,挥兵西向,攻占河南诸州地,遂降金。金大定四年(116
渤海国宗王。一作大俊明。第十一世王※大彝震子。唐大和六年(832),被遣朝唐,于麟德殿受唐文宗接见。开成二年(837),复被遣至唐贺正旦,再廷见于麟德殿。此次随行有入唐学习生徒16人,被留止于青州(治
①契丹语官名。契丹旧俗,豪民要裹头巾者,需纳牛、驼10头,马百匹,乃授以此官名。多以“舍利郎君”称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叔祖父褭古直的子孙尚称为“舍利房”。初无职事,只为名誉衔,后渐为诸帐官,《辽史·百
参见“白朗”(595页)。
清代新疆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新疆识略》等书作库尔勒。即今新疆库尔勒市。乾隆二十六年(1761),设三品阿奇木伯克,隶喀喇沙尔(今焉耆)办事大臣。1929年,由焉耆县析置库尔勒设治局,后改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安穹南宗寺”、“安俊寺”等,藏语称“南宗桑俄合丹吉林”,意为“南宗密咒教法兴旺洲”。在青海尖扎县。为青海地区古老之宁玛派寺院。历史上与今海东之夏宗、普拉央宗和海南之智革尔贝宗,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