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蜗牛脍

蜗牛脍

古时壮族民间风味食品。流行于广西山区壮族民间。制法:将山林中捡回的大蜗牛,用煮开的米汤烫死,把蜗牛肉取出,去内脏、洗净,用竹刀将蜗牛肉切成细片,加油、盐、葱、姜等调料,入锅炒熟,即可进食。其味鲜美脆嫩,且富有营养,为宴席佳肴。此肴见于史载已有千余年之久。唐人张鷟《朝野佥载》即提及岭南“峒中”有“蜗牛脍”。明末邝露在《赤雅》及清初檀萃在《说蛮》中,更明确指出:广西“僮人”嗜食“蜗牛脍”,并载:广西山林中出产的蜗牛很大,其“壳可容升”,其“角大如指”。到近现代,因人口猛增和原始森林近被破坏,蜗牛减少,此种食品已失传。

猜你喜欢

  • 班第达

    藏传佛教最高学位名。又作“班智达”、“班弥怛”。是梵语。对精通大小五明(大五明:声明、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小五明:诗、词、韵、历算、戏曲),和精通佛教经典者,始授以此学位。《元史》载八思巴学富五

  • 伯克

    见“伯克制度”(1091页)。

  • 龙州起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起义。1930年春,由共产党人掌握的桂军警备第五大队共1500余人开赴壮族聚居区龙州,于2月1日在该地宣布武装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简称“红八军”,由俞作豫任军长,邓斌

  • 马价绢

    参见“印纳马”(578页)。

  • 纳木错

    湖名。藏语音译,意为“天湖”,蒙语称“腾格里海”。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以北当雄县和班戈县间。面积1993平方公里,有波曲等水注入其间,为西藏第一大湖,全国第二大咸水湖,亦是著名佛教圣地之一。

  • 谢捆

    土族语称“却克·保力嘎”,意为“取毕捆子”。旧时青海互助地区土族农业生产习俗。秋天,将田间的麦豆等捆子运到场上垒起后而举行的庆丰收活动。届时,家家杀猪宰羊犒劳农田劳作者,吃肉、喝酒、唱酒曲等尽情欢娱一

  • 屈茨

    见“龟兹”(1105页)。

  • 戊寅可汗

    见“树洛干”(1577页)。

  • 打报古

    旧时布依族婚俗。亦名“打接亲”。流行于贵州紫云洛河流域及镇宁扁担山一带。为远古抢婚遗俗。结婚之日,男方派接亲队(包括媒人、接亲代表、挑夫、中年妇女、姑娘共十数人)到女家接亲。当进入寨门时,女方儿童便用

  • 龙泉务窑

    契丹王朝时期重要烧瓷窑址。位于今北京西郊门头沟龙泉务村。约建于辽太宗会同年间(938—947)。规模较大,其范围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遗址堆积厚达0.8—1.7米。烧制多白瓷,有粗、细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