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人
古族名。又名蒲蛮。明清文献对布朗、德昂族的称谓。其俗,青红布裹头,项以青小珠贯而系之,多者为贵,无则为贱。下穿花裙,身挂花套长衣,膝下系黑藤数道。妇人绾髻于脑后,以花布围腰为裙。赤脚而行,涉水登山,其疾如飞。明时分布在永昌(保山地区)、银生(景东以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开南(景东南思茅一带)等处。清代分布在宁(临沧)、江、镇沅、普洱、楚雄、永昌、景东等府。在顺宁以东部分,因受彝、汉族影响,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
古族名。又名蒲蛮。明清文献对布朗、德昂族的称谓。其俗,青红布裹头,项以青小珠贯而系之,多者为贵,无则为贱。下穿花裙,身挂花套长衣,膝下系黑藤数道。妇人绾髻于脑后,以花布围腰为裙。赤脚而行,涉水登山,其疾如飞。明时分布在永昌(保山地区)、银生(景东以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开南(景东南思茅一带)等处。清代分布在宁(临沧)、江、镇沅、普洱、楚雄、永昌、景东等府。在顺宁以东部分,因受彝、汉族影响,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
即“朵儿班”(840页)。
明代乌思藏地名。“领司奔”,为“仁蚌宗”之异译,即今西藏仁布。永乐十四年(1416),明中央政府于其地置※领司奔寨行都指挥使司。参见(2076页)。
清代四川邛部土官。彝族。其先人历宋、元、明三代均为邛部(今四川凉山州越西县)土官。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一作四十三年),邛部长官司长官岭安盘投诚,改授邛部宣抚司宣抚使,颁给印信、号纸。五十二年(1
1377—1402明代蒙古可汗。或译琨特穆尔、衮忒睦尔等。孛儿只斤氏。※脱古思帖木儿(乌萨哈尔汗)孙,※额勒伯克汗长子。明建文元年(1399),父被瓦剌部领主乌格齐哈什哈所杀,遂于次年即汗位。因明、蒙
即“罗藏丹森讲索”(1424页)。
见“奴儿干都司”(647页)。
元代傣族土司。元中统(1260—1264)初内附,至元十三年(1276)置。治所在今云南陇川县附近。隶金齿宣抚司,为金齿六路之一。《元史·地理志》:“其地曰骠睒,曰罗必思庄,曰小沙摩弄,曰骠睒头”。即
清中叶以前青海西南藏族部落总称。一称青海所属四十司、阿里克等四十族。即蒙古尔津族、雍希叶布族、玉树族、噶尔布族、苏鲁克族、尼雅木错族、洞巴族、多伦尼托克安图族、阿萨克族、克列玉族、克阿永族、克叶尔济族
清代新疆城名。※“伊犁九城”之首。乾隆二十九年(1764)建。为伊犁将军驻地。并驻有参赞大臣、理事同知、抚民同知等官,满营士兵4370人及其家属。同治十年(1871)沙俄入侵毁城,遗址在今新疆霍城县南
清朝将领。鄂伦春族。清初从征台湾、廓尔喀,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嘉庆(1796—1820)时,从参领德楞泰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累官至总管加副都统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