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

唐、宋、明、清各朝与甘、青、藏等诸民族以茶易马的经济交流活动。始于唐德宗(779—805在位)年间唐王朝与回纥的贸易。初因马匹来源无保证,交换只是零星进行,无专门管理机构,也未形成一定制度。宋初,因与辽战争亟需大量马匹,遂于四川筹措茶叶,运往原州(今甘肃镇原县)、渭州(今甘肃平凉)、德顺(今宁夏隆德县)三郡易马。熙宁七年(1074)、从熙河路经略使王韶建言,命干当公事李杞前往四川成都府利州路买茶,于秦州(今甘肃天水)、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凤州镇)、熙州(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临夏)置场博马。初,茶、马分属买茶司、买马监牧司。八年,命买马司兼提举司事,是为提举茶事兼买马之始。元丰四年(1081,一作六年)二司合为一司。后分合无常制。崇宁四年(1105),始将二司合并定为永制。四川原也有茶马司。其制与秦州茶马司相同。南宋时,因关陕沦陷,秦州司被迫并入四川司,于黎州(今四川汉源县)、文州(今甘肃文县)、叙州(今四川宜宾市东北)、长宁(今四川长宁县)、南平、珍州等地贸易。宋代茶马比价,约自元丰六年(1083)左右,上马1匹,值茶1驮。淳熙(1174—1189)以后,马价腾涨,上马易银帛,下马值茶10驮。岁易马或数千匹、或万余匹不等。盛时至2万余匹。明兴,沿袭宋代遗制,设茶马司于川陕,以川茶、汉中茶运至各茶马司,以供换易。岁易马数百匹至数千匹不等。洪武二十六年(1393,一说1397年),因恐边将扰害诸少数民族,颁行“金铜信符”(俗称“茶马金牌”)41面,交各族分执,按数纳马。其中洮州火把藏、思囊日等族牌4面,纳马3050匹;河州必里卫西番20族,牌21面,纳马7705匹;西宁、曲先、阿端、安定4卫及巴哇、申中、申藏等族,牌16面,纳马3050匹;三岁一合符,运茶50余万斤,获马13800匹。史称为纳“差发马”。永乐年间(1403—1424),以茶禁松弛,暂停金牌信符,令三御史巡督陕西茶马。宣德时(1426—1435)复推行,至正统(1436—1449)末年,以瓦刺部也先南侵,金牌制被迫停罢。互市由征纳“差发马”为主,转变为“听其以马入贡而已”。茶马司形同虚设。成化(1465—1487)时,官方茶马市场虽又重置,因措施不力,贸易仍不甚景气。弘治十六年(1503),杨一清受命督理陕西马政,请行开中茶马法,召商买茶。贸易一度有所恢复。正德(1506—1521)时,因武宗宠信番僧,许例外夹带,遂使茶法复受破坏。嘉靖三十年(1551),“金牌制”正式为“勘合制”取代,贸易也由3年一次改为每年一次。尔后情况时好时坏,易马至万匹也时有所见。定例:初上马每匹给茶40斤,中马30斤,下马20斤。洪武二十三年(1390),改为上马120斤,中马70斤,下马50斤。弘治三年(1490),又定上马100斤,中马80斤。隆庆、万历时,行招中茶马,上马茶30篦(每篦六斤四两),中马20篦,下马15—16篦。清初,因战争频仍,对马需求量大,贸易多承明制,于洮岷、河州、西宁、庄浪、甘州置5茶马司,招商易马。由茶马御史管辖。康熙七年(1668),裁茶马御史,由甘肃巡抚兼辖。三十六年(1697),以洮岷等处额茶滞销,令部员专事督理。四十四年(1705),以私贩盛行,而西宁等五司所存茶篦年久浥烂,兰州无马可中,诏罢贸易,将茶折价充饷。雍正三年(1725)命西司茶务归西宁府管理。九年(1731)恢复中马法。上马1匹给茶12篦、中马9篦,下马7篦。十三年复置。贸易名存实亡。乾隆年间(1736—1795),因清朝政府先后在凉州、甘州、西宁、肃州、安西、巴里坤、伊犁等地建立马场,马匹来源有较为可靠保证,不再继续依赖茶叶交换,贸易遂告衰落。

猜你喜欢

  • 同治帝

    即载淳(1844页)。

  • 三罗喇嘛

    元末明初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名僧。又名三剌喇嘛、海喇嘛。全称海喇嘛桑杰扎西,清代文献译作“桑儿加查实”。藏族。西藏山南卓垅地区人。早年离家至青海湖海心山长期修行,遂有“海喇嘛”之称。后率族迁居碾伯南川。

  • 攸乐山起义

    即“基诺族起义”(2028页)。

  • 马连良

    1901—1966京剧表演艺术家。字温如,号古历轩主。北京人。回族。清宣统元年(1909),入“喜连成”(后改名富连成)科班。先习武生,后习老生。1917年出科拜名老生孙菊仙为师,并向贾洪林、刘景然诸

  • 巴尔斯博罗特

    约1484—1519明代东蒙古右翼济农(亲王)。一译伯尔色博罗特,明人称之为阿着或阿著,号赛音阿拉克,汉文简译作赛那剌、諰阿郎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第三子,※满都海哈屯生。早年在蒙古右翼满官嗔部,由

  • 耶律直鲁古

    ?—1213西辽国主。1177—1211年在位。契丹族。西辽创建者※耶律大石孙,仁宗※耶律夷列次子。父卒于绍兴十三年(1163),时年尚幼,由姑母承天太后普速完称制权国。崇福十四年(1177),普速完

  • 车师前国

    西域古国名。王治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交河城遗址)。以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名。本属车师国(原姑师国),宣帝(前74—前49年在位)时破车师,分其地为前后两部。前部即车师前国。神爵三年(前59)始属西域都护

  • 料令

    瑶语音译。亦称“班律”,俗称“石牌法律”。解放前广西大瑶山瑶族各个石牌组织(有以村寨为单位或若干村寨联合组成)制定共同遵守的法律条文。各个石牌组织所制定的条文多少不一,少则数条,多则十数条。条文虽简,

  • 绥远城武备学堂

    清末内蒙古绥远训练新军骨干的学校。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绥远将军信恪创办,校址设在绥远(今呼知浩特)新城南门里一号。二十九年,钦差大臣兼绥远将军贻谷接办,陈兴远任监督。学生主要自满洲八旗青年子弟

  • 阿济斯和卓

    清代新疆吐鲁番封建主。又译阿喇斯、厄集斯、阿斯呼济。维吾尔族。初隶准噶尔部。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散秩大臣阿喇纳招抚吐鲁番时,遁喀喇沙尔(今焉耆)。雍正三年(1725),清军退居哈密后,被策妄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