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特色布伯克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又译莫啻色卜伯克、莫提色布伯克、摩提色布伯克。维吾尔语。职司管理经典,整饬教务,不参与民事。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六、七品。光绪十三年(1887)废。参见“伯克制度”(1091页)。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又译莫啻色卜伯克、莫提色布伯克、摩提色布伯克。维吾尔语。职司管理经典,整饬教务,不参与民事。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六、七品。光绪十三年(1887)废。参见“伯克制度”(1091页)。
山名。又名黎母山。在今海南省琼中县境,因山有五峰如指,故名。主峰高1879米,“其高际天”,“云雾凝蔽”,为该省第一高峰。群山中散布许多大小不一的丘陵和河谷盆地,有丰富的热带植物资源,历史上就是黎族的
见“和硕特北左翼旗”(1452页)。
珞巴族巴达姆方言音译,意为“迎亲战斗”。珞巴族婚姻仪式之一。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墨脱以南的珞瑜地方。在比较富有的家庭联姻时,男女双方选定结婚日期后,由男方全副武装的男子背着大米、酒和各种肉类,向女方家进发
?—1674清朝武官。满洲镶黄旗人。康熙十三年(1674),以员外郎随经略莫洛征逆藩吴三桂,至陕西宁羌州。寻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与经略同遇害。二十二年(1683)议恤,赠拖沙喇哈番(云骑尉)。
蒙古喇嘛的称号之一。亦译脱因、脱印。《华夷译语》、《登坛必究》、《卢龙塞略》等释作“和尚”。后指贵族出身的喇嘛,如蒙古著名的※内齐托音一世、※内齐托音二世均为贵族出身。
碑铭。清雍正帝撰文。雍正十年(1732)立。位青海大通县祐宁寺(原称郭隆寺)。碑文记雍正元年(1723)该寺喇嘛参预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叛乱,寺庙被毁。十年(1732)清政府发帑鸠工,复修该寺
匈奴官名。或将“相”、“封”分别作为两种官职,将“封”写作“将”。冒顿单于(前209—前174年在位)时始设置。为中下级职官,隶属于匈奴24个“万骑长”。地位不固定,依部众多寡确定权力大小及次第高下。
明代西藏地方后藏王。藏族。原为仁蚌巴家族的家臣。嘉靖四十四年(1565),激起属民起义,推翻仁蚌巴阿旺吉扎在仁蚌宗的统治。掌权后将首府迁至日喀则,自称后藏王,并与藏传佛教止贡派联合,与格鲁派为敌。万历
1320—1370元朝末代皇帝。又译妥懽帖木尔、妥懽帖不耳、妥懽帖睦尔、妥欢帖穆尔。蒙古孛儿只斤氏。明宗※和世㻋长子。天历三年(1329),父被文宗图帖睦尔毒害后,于至顺元年(1330)
见“忽都虎”(14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