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铃
①旧时萨满祭具。流行于东北地区,满族较盛行。铁制或铜制,呈圆锥形。分大小两种,大者系于萨满宽幅腰带上,小者执萨满手中。每逢※夕祭用大腰铃,※背灯礼用小腰铃。祭时,腰铃随萨满动作互相撞击,发出有节奏的音响。萨满所系腰铃或二三十个或四五十个不等,皆依家族地位和萨满等级而定。以多为尊。 ②满族乐器。铜制,或呈喇叭状或呈贝壳形,均系于宽腰带上,用于伴舞。舞者手攀于腰间,随舞蹈动作发出当当之声,美妙动听。参见“月祭”(374页)。
①旧时萨满祭具。流行于东北地区,满族较盛行。铁制或铜制,呈圆锥形。分大小两种,大者系于萨满宽幅腰带上,小者执萨满手中。每逢※夕祭用大腰铃,※背灯礼用小腰铃。祭时,腰铃随萨满动作互相撞击,发出有节奏的音响。萨满所系腰铃或二三十个或四五十个不等,皆依家族地位和萨满等级而定。以多为尊。 ②满族乐器。铜制,或呈喇叭状或呈贝壳形,均系于宽腰带上,用于伴舞。舞者手攀于腰间,随舞蹈动作发出当当之声,美妙动听。参见“月祭”(374页)。
土族民间供奉的神物。又称“五台护法”。流行于青海互助、民和、大通等地。为一支长约4尺的箭,上有一绺绺红绿布条、布带,箭的颈中挂一串铜铃和铜板,作为神物供奉在庙里或家中。相传源自历史上吐谷浑王阿柴(才)
即“爱马克”(1897页)。
见“契丹原字”和“契丹文字”(1565页)。
?—1767清代喀尔喀蒙古车臣汗。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古后裔,车臣汗达玛璘长子。乾隆十六年(1751),袭车臣汗。十八年(1753),授盟长。二十一年(1756),和托辉特部青衮咱卜叛,他与父
见“花当”(997页)。
碑铭。清圣祖玄烨为平定准噶尔军侵藏,振兴黄教,撰文记述所采措施及全部经过。康熙六十年(1721)立,以满、汉、蒙、藏四体文字勒石,立碑于拉萨布达拉宫前,建亭护之,后移至布达拉宫后山公园内。汉文全文分别
18世纪40年代,卡普清教会传教士在拉萨建成教堂和僧舍后,在四噶伦(西藏总理政务官员)之一颇罗鼐支持下,开始传教活动。部分僧人认为容忍此事,不久基督教将取代藏传佛教,遂利用藏民基督教徒拒绝达赖喇嘛摸顶
辽、金大臣、史学家。契丹族。学识渊博,长于典故,精通契丹、汉文字。辽道宗朝入仕,初任牌印郎君,渐得宠。大康十年(1084),受命为皇孙燕国王耶律延禧傅。擢总知翰林院事。寿昌七年(1101)正月,辽道宗
清代对散处山野以纳貂为役的广大鄂伦春猎民的称呼。亦作“雅发哈俄伦春”。“雅发罕”,满语音译,意为“步下”或“步行的”。因其出猎少马多步行,故称,以区别于被调充驻防骑兵之※“摩凌阿(骑马的)鄂伦春”。后
古城名。位于黑龙江中游北岸,即今黑龙江省呼玛县西北额木尔河对岸,城东为提咸湾。原为达斡尔族敖拉氏酋长阿尔巴西居地。清崇德四年(1639),索伦首领博木博果尔叛清。太宗皇太极发兵讨伐,城废。顺治(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