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纳西语

纳西语

我国纳西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永胜、宁蒗、德钦、中甸、剑川、鹤庆、兰坪,四川凉山州的木里、盐源、盐边等县,西藏自治区的芒康县也有少量分布。使用人口约27万。纳西语方言差别较大,分东部和西部两个方言,方言间通话有困难,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以丽江县丽江坝纳西语为例:语音特点:有单辅音33个,塞音、塞擦音分清、浊、清送气3套,塞擦音有舌尖前、卷舌、舌面前3套,有唇齿音,方言中还有小舌音和卷舌塞音。有同部位的鼻冠加浊塞音、塞擦音构成的复辅音6个。有10个单元音,1个卷舌音。关于松紧元音的有无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有,多数认为没有,但方言中有松紧对方立现象。有11个复元音,均为后响型,由i、u、y介音加主要元音构成。无韵尾。有4个声调,区别词义的作用较大。语法特点: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有形态,但不很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10类。名词有性、数和指小指大等语法形式,均在名词后加词尾表示。量词较丰富,数词不单用,一般均和量词结合使用,结合的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多数、集体4类,后3类的第一称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第二、三人称对长辈、平辈、晚辈有昵称、尊称的区别。人称代词有格,用元音和声调的变化表示。动词有情貌、态等语法范畴。情貌有将行貌、进行貌、已行貌、完成貌4种,均用在动词后加助词的方式表达。动词用重叠方式表示互动或反复、连续动作的语法意义,动词重叠后变调加疑问语气助词可表示疑问。存在动词有类别范畴。形容词也可重叠,重叠后表示程度的加深。结构助词较丰富,有分别表示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各类助词,句法作用较大。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宾—谓,名词、代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面,补语在中心词后。词汇特点:单音节或由单音节合成的复合词是词汇的主要组成部分。复合词的结构方式有联合、修饰、支配、表述4种。派生词占一定比例,用在词根前后加附加成分的方式构成,四音联绵词较丰富。借词主要来源于汉语,也有一定数量的藏语借词和白语借词。

猜你喜欢

  • 幕㧑

    唐代南诏武职名。南诏依据境内各地区人口的疏密、可出乡兵的多少,划分为大府、中府、下府、小府四级军事组织,每府设主、副将各1人,幕㧑即为小府主将,幕览为副将,掌本府乡兵的征集、派遣、训练等

  • 牂柯县

    古县名。隋置。治所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又是牂柯郡和牂州治所。唐武德二年(619),改名建安,治在今贵州思南县西,永徽后废。境内诸少数民族统称牂柯蛮。其地今为苗族聚居地区。

  • 元代汉语白话

    又作元代汉语、元代白话。元代部分汉文文献中一种表达当时汉语白话的特殊体裁。元代敕旨文告等传世的汉文文献直译自蒙古文文献,而此类蒙古文文献又多有以蒙古语转译自汉文辞句者,故在语音、词汇、语法构成方面形成

  • 乌通给

    船的一种。赫哲语音译。流行于今黑龙省赫哲族地区。各地称呼不一,内有“赫真”和“奇楞”等方言差别,此为赫真(抚运县下八岔地区)语;奇楞(勒得利以上地区)语称“古录般”,意为“木板快马子船”。出现于本世纪

  • 摆牙喇

    见“巴雅尔”(412页)。

  • 回鹘式蒙古文

    用回鹘字母拼写早期蒙古语形成的文字。回鹘字母来源于粟特字母。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诸部后,率先在蒙古贵族中传授回鹘字母用以拼写蒙古语的是回鹘人塔塔统阿。蒙古帝国建立后,开始用回鹘式蒙古文记录法令

  • 护军营

    清代从事禁卫的护军组织。八旗护军营,以满洲、蒙古同旗色者为营,共设8营,此内无汉军。天命(1616—1626)间,始设“巴牙喇营”,统领官称“巴牙喇纛额真”,佐以巴牙喇甲喇额真。天聪八年(1634),

  • 希日免克

    一种大型的半地穴式住所。赫哲语音译,意为大型地窨子。亦作“希日免科”。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小型的称“胡如布”,筑法见“胡如布”(1580页)。

  • 六祖坛经西夏文译本

    西夏文译佛经。汉文本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唐法海集,记禅宗六祖慧能事迹和语录。西夏文译者佚名。手写、草书,存十数页。背面为西夏天赐礼盛国庆元年(1069)或二年(1070)瓜州审案记案。译文内容与

  • 桂林宝积岩古人类文化遗址

    壮族地区原始人文化遗迹。位于广西桂林市内。1979年出土两枚人牙化石,属晚期智人。同时出土12件石器,其中包括石核、砍砸器和刮削器,以石核为多,为锤击法单向加工。与石器伴存的有哺乳动物化石6目16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