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契丹、女真、蒙古对北方杂居诸族人的泛称。又作“”。一说“”为契丹字,“”为汉字,用时相混;一说汉字“”是契丹字“”的译字;一说两字皆是汉字,“”为正宗,“”为俗写体,或为别字。“”字最早见于《楚辞》。其音诸说纷纭,据《广韵》音“居黝反”,另说有纠(“”字的俗写体)、军(“军”字对音,失去鼻音)、又、主、主因、哈喇、出、查、札、敌等。《辽史·国语解》称:“糺,军名。”“遥辇糺,遥辇帐下军也。”《百官志》录有“十二行糺军”、“各宫分糺军”、“遥辇糺军”、“各部族糺军”、“群牧二糺军”等;《部族志》有“边防糺户”之载;《金史·兵志》记:“东北路部族乣军曰迭刺部、曰唐古部,二部五乣。……西北、西南二路之乣军十(实为九),曰苏谟典乣、曰耶刺都乣、曰骨典乣、唐古乣、霞马乣、本典乣、萌骨乣、咩乣、胡都乣,凡九。”元代亦置,《黑鞑事略》:“其军……五十骑为一纠。”是称之义,诸家所说不一。一说,为对北方杂居各族人的泛称,各代具体内容又有不同,辽时专指北边被征服各族人(不包括汉人、渤海人);金代指汉人、渤海人、契丹人之外的北边各族人,包括蒙古草原各族人等;蒙古时指包括契丹、女真、汉人等在内的北方被征服各族人。由这些人组成的军队称糺军;一说,“”军是辽金以边地诸部组织的军队,除征战外,以游防镇戍为主:一说糺即“军”意,“五院糺”即“五院军”,因契丹保持部落生活习惯,各部族即是生产组织,又是军事组织,兵民合一,故“”有时也指“部”,至金元时代,涵义有变化,糺军专指原辽朝统治下各部落人组成的军队。

猜你喜欢

  • 倒喇

    辽、金、元、明、清时代在中国北方各族中流行的一种歌舞杂戏。亦作��喇。蒙古语称其艺人为倒喇黑赤或倒喇赤,汉译作倒喇金、倒儠匠。沈榜《宛署杂记》云:“弹唱人曰倒儠匠”。一说源

  • 斡孛黑

    蒙古语音译。意为“氏族”。《元朝秘史》释为“姓”或“姓氏”。为氏族制度下同一祖先后裔组成的血缘组织。氏族名称即为本氏族成员的姓氏,故“氏族”、“姓氏”通称“斡孛黑”。据《南村辍耕录》,蒙古的氏族有72

  •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书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鄂尔泰等奉敕撰修,乾隆九年(1744)书竣。详载满族各氏族(惟不收皇族爱新觉罗氏)的源流世系、初居地及归附清皇室的年月。有乾隆间内府刊本传世。姓氏按姓分类,同姓者以本居地

  • 阿莫尼惹

    彝语音译。汉译《妈妈的女儿》。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原系口头传诵,解放前不久才形成比较系统的彝文长诗。通过一个少女成长经历,在被迫出嫁前夕,以满腔忿怒控诉奴隶制度中妇女地位低下和买卖婚姻的罪恶。描写细腻,

  • 茶会日

    蒙古族古代婚俗。举行婚礼或新娘离家前,择一吉日举办茶会。是日,新郎家要把带来的礼品献给女方。同时女方亲友亦须将所带来的礼品送给新娘,然后举行一个简单的宴会,共饮奶茶和吃乳食品。白色的乳食象征丰富和吉祥

  • 石闵

    即“冉闵”(564页)。

  • 鄂木克图

    1596—1673清初将领。满洲正蓝旗人。叶赫纳喇氏。天聪元年(1627),随皇太极征明宁远城。三年,随岳讬征明大同,攻保安州城,奋勇先登,赐号“巴图鲁”,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任参领。崇德三年(163

  • 脱列帖木儿

    元朝宗王。又译脱烈铁木儿、朵列帖木儿、秃列帖木儿。蒙古孛儿只斤氏。楚王牙忽都子。成宗大德三年(1299),从怀宁王海山(武宗)抚军漠北。五年,随军力战叛王海都、笃哇军。在军10年,战功颇著。十一年,海

  • 包利

    ?—1736清雍正乾隆年间苗民起义首领。又称“老包”。贵州古州(今榕江)人。苗族。雍正十二年(1734),以“苗主出世”号召苗民起义,事泄,被捕,经苗民斗争,获释。十三年三月,为反抗官府敲诈勒索,与苗

  • 镇燕军司

    西夏监军司名。全称黑水镇燕监军司。夏景宗李元昊建国时建,为西夏初期12监军司之一。驻地黑水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备契丹、鞑靼和回鹘。一说驻地在兀喇海城(今甘肃山丹县境)或肃州(今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