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
藏传佛教寺院。藏语称“玛藏岩寺”,又称觉化寺、金刚崖寺。在青海互助县。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磨禁佛,西藏曲卧日山修行之藏僧玛·释迦牟尼、藏·饶赛、肴格迥等携律经典逃至青海,曾居于此寺。公元10世纪末,此寺初具规模。据载藏传佛教后弘祖师喇勒贡巴饶赛在此寺圆寂,其肉身存于寺中石窟。此寺规模不大,仅因历史悠久,素享盛名。清同治年间(1862—1874),毁于兵乱。现存佛堂,内塑有喇勒贡巴饶赛泥像,僧舍及寺前塔焚。
藏传佛教寺院。藏语称“玛藏岩寺”,又称觉化寺、金刚崖寺。在青海互助县。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磨禁佛,西藏曲卧日山修行之藏僧玛·释迦牟尼、藏·饶赛、肴格迥等携律经典逃至青海,曾居于此寺。公元10世纪末,此寺初具规模。据载藏传佛教后弘祖师喇勒贡巴饶赛在此寺圆寂,其肉身存于寺中石窟。此寺规模不大,仅因历史悠久,素享盛名。清同治年间(1862—1874),毁于兵乱。现存佛堂,内塑有喇勒贡巴饶赛泥像,僧舍及寺前塔焚。
即“乌由罕”(332页)。
地名。蒙古语,即日月山。位于青海蒙古辉特南旗境内。地当交通孔道,为西宁进入西藏必经之地。雍正二年(1724),被定为青海蒙古与内地商民交易场所。每年二、八月开市。后因岳钟琪请求,移互市于丹噶尔城(今青
见“萧挞凛”(1997页)。
古族名。清代对云南佤族的一种称谓。分布在“永昌、腾越内外境”。居山岭,种苦荞和杂粮为食,“不用牛耕,惟妇人用钁锄之”,因耕作粗放,产量不高,故狩猎采集在经济生活中仍占相当比重,虽有寨落,但迁徙无常。参
见“哈儿速卫”(1638页)、“哈失卫”(1632页)。
即“羌水”(1139页)。
1910—1983电影表演艺术家。原名金德麟。朝鲜族。金氏。生于朝鲜汉城。1918年因生活所迫到上海、济南、天津。1927年,回上海进民新影片公司当场记。参加《木兰从军》、《热血男儿》等片的演出。后经
西域古地名。见《汉书·西域传》。《魏略·西戎传》作龙堆。即今新疆罗布泊东北白龙堆。为东北走向的长条高地,蜿蜒如龙,其上布满灰白色碱块,如龙鳞,故名。为古丝绸之路上的艰险路段。
书名。广西少数民族志书。1卷。清陆祚蕃(字武园,浙江平胡人,汉族)撰。康熙年间(1662—1722)成书。作者督学广西时,因不适应当地道路险阻,而屡遭守土有司非礼,因作是书记之。内容除感叹道途险阻外,
清代新疆陋规之一。是时因各驻扎大臣及阿奇木伯克衙门经常任意役使工匠,使广大维吾尔族人民深受其苦。为逃避差役,受派者每月交纳认月钱数百至1—2千文普尔钱,以祈免除差徭及年例额征钱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