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畲语

畲语

我国部分畲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畲语支。畬族分布于中国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的部分山区,1990年人口普查约有63万。但使用畲语的仅有1000多人,分布于广东莲花山区的海丰、惠东和罗浮山区的博罗、增城等县的10多个小山村。这部分畬族自称“活聂”,内部交往使用本民族语言,与其他民族交际多使用汉语客家话。畲语在苗瑶语族中自成一个语支,跟苗语支、瑶语支语言都有相当数量的同源词,特别跟苗语支的炯奈语比较接近。特点有:有单辅音、唇化辅音和颚化辅音3类声母。无浊闭塞音声母。清塞音声母P、t、k都带有同部位的鼻音成分。如mp、 nt、k,但与同语族的苗语、布努语、巴哼语、炯奈语等的带鼻冠音声母不是一个来源,性质也不同。有—n、—、—t、—k等4个辅音韵尾,塞音韵尾都不是固有词。声调系统基本上与汉语相同,古代分4个声调,相当于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后来由于声母清浊不同而分化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8个调类,阳上、阳去和不带塞音韵尾的阴入、阳入调值相同,带塞音韵尾的阴入,阳入多是新吸收的汉语借词。词根基本上是单音节的。合成词比较丰富,多半是修饰式的,带附加成分的词不多,附加成分多是前加成分。汉语借词相当多,早期借词大都是单音节的,现代借词双音节的居多,多是政治、文化用语,有些带有明显的客家方言特点。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虚词和语序。名词、指示代词和数量词组、作定语时在中心语前。形容词作定语时,一般在中心语前,也有的在中心语后,还有少数几个词可以在中心语前,也可以在中心语后。如广东惠东县多祝畲语:kia22 (黑) pui31(猪)“黑猪”,ta22thɔ35(豆子) khun53(黄)“黄豆”,kjɔ22(白)“白糖”。人称代词有单数、复数之分,指示代词有近指、中指、远指之别。数词有基数词、计位数词、计月数词、计日数词疑问数词5种,各有不同的使用范畴。动词没有自动和使动的语法范畴。句子的主语在谓语前,宾语、补语在动词谓语后。根据词汇的差异和地域的不同,畲语大致可以分为莲花和罗浮两个方言,方言内部一致性比较大,不再分土语。方言之间差别不大,两个方言的人相互间可以通话。

猜你喜欢

  • 马路毛木台

    萨满教神祗之一。鄂伦春语音译。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民间认为它是阻碍狩猎的神。旧时鄂伦春人出猎,猎获第一只野兽都要先祭此神,以免它降罪;若数日未捕着猎物,即认为是此神扣留了野兽或将野兽

  • 欧新

    见“耶律朗”(1303页)。

  • 元象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年号。538—539年,凡2年。

  • 额济纳土尔扈特

    蒙古部名。清代额济纳土尔扈特人专称。※阿玉奇汗侄阿喇布珠尔之裔。初驻牧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康熙三十七年(1698),阿喇布珠尔率500余人奉母进藏熬茶。居五年,因归途为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阻绝

  • 博尔晋

    ?—1627后金大臣。满族。完颜氏。祖居完颜地方(今吉林省通化市西南)。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初期,率众来归,封牛录额真(汉译佐领),隶镶红旗满洲。侍卫努尔哈赤左右。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叶赫、哈达

  • 达奚斤

    见“奚斤”(1894页)。

  • 土屯制

    清代统治羌族地区的制度。又称屯守备制。乾隆十七年(1752),废杂谷土司,在其南部之杂谷脑、乾堡、上孟董、下孟董、九子寨,设屯总守备,以投降头人充任,简称“五屯”。隶杂谷直隶厅。九子寨多系羌子。杂谷脑

  • 哈尔萨卫

    见“哈儿速卫”(1638页)、“哈失卫”(1632页)。

  • 造案司

    西夏官署名。掌国家及宫廷首饰制造和作坊管理等事务。夏仁宗时期已有设置。仁宗天盛时期(1149—1169)制订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列入国家机构等级的第五品。属末等司。

  • 钦差驻藏办事大臣

    见“驻藏大臣”(15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