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畬族

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山哈”、或“山客”等。史书上称“畬民”、“畲客”或“峯民”、“峯客”。畲,音she(奢),意指刀耕火种或巢居的民族。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5省8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人口630378 (1990年),以福建省占多数,占总人口的60%以上。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其先民已活动于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称为“蛮僚”。南宋时汉文史书上开始出现“畬民”的记载。至元、明、清时期逐渐向闽东、浙南迁徙,和当地汉族杂居一起,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民族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一为外来说,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五溪蛮),迁入该地区,所谓“畲瑶同源说”;一为土著说,即源于古越人,或为当地蛮族或闽族的后裔。隋唐王朝时期,已在畬族聚居的潮州、漳州和汀州先后设置封建郡治,对畬族地区实行封建统治,标志畲族封建制的开始。到明、清时期,畲族经济状况已和当地汉族地区基本一致。经济生活以农业生产为主,也从事狩猎活动。社会组织多以同族或同姓结成村落,主要有蓝、雷、钟大3姓。有同姓同宗的祠堂和同辈兄弟区分的“房”组织,由族长主持祠堂与族内事务。信奉盘瓠,重祭祖,多节日与禁忌,喜唱山歌。妇女头饰与服饰颇有特点,头饰因地而异,有“盘龙”、“凤凰”等式,衣服以深蓝为主,饰以图案花边。有本族语言,各地畲语基本相通。绝大多数畲族操汉族客家方言。使用汉文字,用以记载族谱、祖图及传统史诗等。畲族人民具有革命斗争精神,从唐代起,经宋、元、明、清历朝,汉文史书有关畲族历史活动的记载,主要就是畲族人民反抗历代封建王朝统治斗争的历史。近代,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福建等许多畲族地区成立过苏维埃政权,建立过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贡献。解放后,1984年,在畲族聚居的浙江省景宁县建立了第一个畲族自治县。在各省畲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共建立了57个民族乡。

猜你喜欢

  • 亚提什别吉

    突厥语yatishbigi音译。yatish,意为“汗的夜间卫队”,bigi,意为“首领”、“官人”,合意为“汗的夜间卫队长官”。一般兼任首都警卫之责。※叶尔羌汗国时期有此官职。

  • 第斯呼图克·阿格旺桑吉甲木苏

    (1871—1944) 阿拉善旗广宗寺(南寺)第五世喇嘛坦。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父兄均为旗中显爵王公。年轻时到过西藏,通晓藏文。曾受学于西藏学者华锐格西。博通佛教经典,谙知大小五明,清廷授予“迭斯尔

  • 额速克

    即“马湩”(159页)。

  • 杨集始

    ?—503武兴国君主。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杨文弘之子。南齐建元四年(482),父卒,堂兄杨后起继位。他被北魏封为白水太守。既而,自立为王,被后起击败。永明元年(483),被齐封为秦州刺

  • 木增

    1587—1646明末云南丽江土官、诗人。纳西族。字长卿,号华岳,又号生白。纳西族名阿宅阿寺。土知府木青(阿胜阿宅)长子。万历二十六年(1598)袭父职,被称“木天王”。多次随军或亲率土兵征战,势力西

  • 细诺罗

    即“独逻”(1707页)。

  • 鄂木布济

    清代蒙古王公。噶尔噶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哈玛尔岱青长子。康熙五十三年(1714),袭札萨克一等台吉。五十五年(1716),率兵驻防扎布堪,听散秩大臣祁里德调遣。五十六

  • 候其伏代库者可汗

    即“那盖”(928页)。

  • 人参

    健身药物名。主要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清代于参山周围各隘口例设卡伦,严缉汉民人等私采。初以八旗满洲兵丁分山刨采,后亦以内府三旗打牲乌喇满洲牲丁、王公府壮丁、勋旧大臣家丁分采。雍正(1723—1735

  • 和啰噶军民万户府

    见“胡里改军民万户府”(15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