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畬族

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山哈”、或“山客”等。史书上称“畬民”、“畲客”或“峯民”、“峯客”。畲,音she(奢),意指刀耕火种或巢居的民族。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5省8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人口630378 (1990年),以福建省占多数,占总人口的60%以上。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其先民已活动于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称为“蛮僚”。南宋时汉文史书上开始出现“畬民”的记载。至元、明、清时期逐渐向闽东、浙南迁徙,和当地汉族杂居一起,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民族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一为外来说,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五溪蛮),迁入该地区,所谓“畲瑶同源说”;一为土著说,即源于古越人,或为当地蛮族或闽族的后裔。隋唐王朝时期,已在畬族聚居的潮州、漳州和汀州先后设置封建郡治,对畬族地区实行封建统治,标志畲族封建制的开始。到明、清时期,畲族经济状况已和当地汉族地区基本一致。经济生活以农业生产为主,也从事狩猎活动。社会组织多以同族或同姓结成村落,主要有蓝、雷、钟大3姓。有同姓同宗的祠堂和同辈兄弟区分的“房”组织,由族长主持祠堂与族内事务。信奉盘瓠,重祭祖,多节日与禁忌,喜唱山歌。妇女头饰与服饰颇有特点,头饰因地而异,有“盘龙”、“凤凰”等式,衣服以深蓝为主,饰以图案花边。有本族语言,各地畲语基本相通。绝大多数畲族操汉族客家方言。使用汉文字,用以记载族谱、祖图及传统史诗等。畲族人民具有革命斗争精神,从唐代起,经宋、元、明、清历朝,汉文史书有关畲族历史活动的记载,主要就是畲族人民反抗历代封建王朝统治斗争的历史。近代,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福建等许多畲族地区成立过苏维埃政权,建立过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贡献。解放后,1984年,在畲族聚居的浙江省景宁县建立了第一个畲族自治县。在各省畲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共建立了57个民族乡。

猜你喜欢

  • 宁原悌

    唐朝少数民族地方官员。岭南道钦州僚人(今壮族先民)。廉州刺史※宁纯从孙。自幼聪敏好学,精通诗文歌赋,武后永昌元年(689)举进士,后入朝策试,得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加封谏大夫。玄宗朝又兼修国史。后

  • 萧酬斡

    1062—1116辽后族。字讹里本。契丹族。为国舅少父房之后,越国王萧别里剌子,道宗惠妃萧坦思之兄。史载其貌雄伟,性和易。大康元年(1075),娶道宗三女赵国公主特里,拜驸马都尉。初领祗候郎君班详稳,

  • 拂涅部

    靺鞨(勿吉)著名7部之一,后为黑水靺鞨16部中的一部。亦称“大拂涅”。《隋书》称其“在伯咄东”,居今牡丹江下游以东密山一带(旧说在今黑龙江宁安县为中心的牡丹江流域;今有人说在今哈尔滨市南的拉林河地区,

  • 八狄

    古代对华夏北方几个民族的统称。《墨子·节葬下》称:“昔者,尧北教乎八狄”。《尔雅·释地》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郭璞注:“八狄在北”,但未列举名称。

  • 林胡

    古族名。又作儋林、林人。《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称:“此胡种落依阻林薄,因曰林胡。”春秋晋文公(前636—前628年在位)时,分布于晋北,即今山西北边。至战国赵武灵王(前326—前299年在位)时,迁至赵

  • 郑昭淳

    五代十国时期云南大长和国贵族和诗人。白蛮(白族先民)。叶榆(今云南大理)人。※郑买嗣子,※郑仁旻弟。任清容布燮(清平官之一),封归仁庆侯,食邑千户。博学多才,能诗善辩。后唐同光元年(南汉乾亨七年,92

  • 万佛峡

    见“榆林窟”(2312页)。

  • 盘紫

    契丹朝服名。据《辽史·仪卫志》:“臣僚戴毡冠,金花为饰,或加珠玉翠毛,额后垂金花,织成夹带,中贮发一总。或纱冠制如乌纱帽,无檐,不擫双耳。额前缀金花,上结紫带,末缀珠。服紫窄袍,系※䩞鞢

  • 帖鲁

    契丹语,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名称。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诸宫卫与部族下置石烈。帖鲁为※遥里部下之一石烈。

  • 杜拉特部

    清代哈萨克大(乌拉)玉兹分支部落名。又译都拉特部。其先民一说是唐代西突厥的※“咄陆”,一说为15世纪蒙古“朵豁剌特部”。乾隆二十三年(1758),归附清朝。18—19世纪时,分别游牧于吹河、塔拉斯河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