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瓦哈甫地

瓦哈甫地

旧时伊斯兰教宗教关系掩盖下的一种封建土地制度。又称“瓦甫地”。解放前主要流行于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农村。是察合台汗国秃黑鲁帖木儿统治时期(1347或1348—1363)任意将土地赐予伊禅派麻札(墓地)、哈尼卡等宗教设施而逐渐形成。最初存在于库车,后蔓延至轮台、阿克苏、叶尔羌(今莎车)、喀什噶尔(今喀什)和吐鲁番等地。在叶尔羌汗国中期,因密传军事情报功、整个喀什噶尔地区曾一度被划归伊斯哈克·瓦里所有。17世纪时,白山派和卓阿帕克取得政权后,又以亚格杜为中心,将喀什噶尔东北部大片土地变成阿帕克家族的瓦哈甫地。阿帕克死后,则成为“阿帕克霍加麻札”瓦哈甫地。也有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民为“赎罪”而“献给”寺院或公益事业的土地,或名义上属公益事业而实为地主阶级和宗教封建主霸占的土地。据调查,其名目极多,可分为24类: (一)米其提(一般清真寺)瓦哈甫地(以下略“瓦哈甫”三字)、(二)纳克希旺(伊禅派清真寺)地、(三)宗教学校地、(四)麻札地、(五)库勒克地(桥瓦地,供修补桥梁)、(六)库勒(涝坝地,供修挖饮水池)、(七)栏杆(腰站地,供在戈壁上修建房屋备行人歇息)、(八)塔格(开山地,供整修山道)、(九)尧尔(修路地)、(十)艾的格里克(义坟地,供埋葬尸体)、(十一)日苏鲁拉(献给穆罕默德地)、(十二)其拉克(灯盏地,供麻札及清真寺点灯)、(十三)库力安(古兰经地,供购《古兰经》专款)、(十四)卡藏(锅瓦地)、(十五)乃纳甫手提(舍饭地,供施舍)、(十六)阿吾拉提(后代地)、(十七)木特拉克(祖先地)、(十八)依斯克拉提(被盗卖的地)、(十九)依斯克拉提庙留克(被盗卖地地上之树木房屋和永佃权的地)、(二十)有永佃权的地、(二十一)农民开荒地、(二十二)底亚克(捐献十分之一收入的地)、(二十三)阿吾拉提库勒克(后代桥瓦地)、(二十四)献给某位阿訇的地。在瓦哈甫地中,地权性质复杂,大都实施农奴制剥削,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解放后,被革除。

猜你喜欢

  • 科博栾卫

    见“和卜罗卫”(1448页)。

  • 无若没部

    见“白霫”(596页)。

  • 木里吉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七年(1409)三月和永乐八年(1410)十二月所设木里吉卫均称作默尔根卫或默尔根河卫。

  • 公羔祭

    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对成吉思汗陵的祭祀之一。把羝羊羔(未经阉割的绵羊羔)杀掉,取出睾丸进行祭祀。相传,一次成吉思汗外出征战,到一家进餐,忽闻探马来报,敌人逼近,因群羊放牧于野,遂把门外一只羝羊杀掉

  • 翁琚

    解放前京族地区村寨文书称谓。由选举产生。主要负责村内公共经济帐目和宗教活动捐献的收支等工作。任期为3年,期满可得渔箔一所作报酬。

  • 亦启烈

    即“亦乞列思”(872页)。

  • 甫门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五年(1407)正月,纳木里河女真野人首领白百舍等来朝,与纳木河卫、哈鲁门千户所同时设立,《满洲源流考》作佛尔们河卫,并说该河在吉林城(今吉林市)南45里。出库今有据

  • 红山

    ①吐蕃山名、地名。红山藏文称“玛波日”,唐时特指今布达拉山,因其山色近红,故名。藏文史书《拔协》又称其为“逻娑红山”,松赞干布曾在其上建有小宫室及修道处,是为布达拉山上之最早建筑。据《布顿佛教史》载,

  • 西宁十六家土司

    明清时期驻居于西宁地区诸土司统称。即:西祁土司,原西宁卫指挥使祁贡哥星吉裔,土族(一说蒙古族),世居西宁县南90里寄彦才沟高墙堡等地,辖土民800余户;东祁土司,西宁卫指挥同知朵儿只失结裔,蒙古族,世

  • 斡脱所

    见“斡脱”(24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