牂牁郡
见“牂柯郡”(1960页)。
见“牂柯郡”(1960页)。
清代驻防各省八旗官兵之称。兵员,由※京旗各佐领内平均抽调而组成。分兵镇守都城以外各重要城市或军事要点。关外时期始行之。入关后,草创驻防,多以固山达为长官率兵出戍。以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合驻于一城者原寡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三十六年(1771)置。渥巴锡汗从子巴雅尔图多罗贝勒额默根乌巴什裔。初驻牧斋尔(今新疆托里及裕民县一带)。三十八年(1773)徙珠勒都斯(今焉耆西北)。设2佐领。隶乌讷恩素诛克
寺庙名。又称桑鸢寺、桑伊寺,全称“吉祥红岩无边不变天成寺”。公元779年赞普赤松德赞建。地处拉萨东南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原寺屡遭破坏,今寺基本上是七世达赖时重建。藏史载,此寺仿印度欧丹富多梨寺形制
西藏地名。即今羊卓地区元明代译称。地在今后藏羊卓雍湖畔,今属浪卡子县境。元为乌思藏十三万户之一,明时称乌思藏俺不罗寨。洪武十八年(1385),设行都指挥使司,委都指挥佥事司其事。
见“也孙铁木儿”(143页)。
1635—1708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纳喇氏。字端范。叶赫贝勒※金台石之孙,尼雅哈之子。初任侍卫、銮仪卫治仪正、内务府郎中。康熙三年(1664),擢内务府总管。后授弘文院学士。六年(1667),充
准噶尔兵器。以铁为腔,长四尺余,制如内地鸟枪,手持施放。既用于战争,也供打猎和“护田”。因有较高准确性,向为喀尔喀蒙古人所惧。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内大臣奇塔特出使准噶尔时,噶尔丹曾以其4杆奉贡
亦称永佃地。清末汉族农民为开垦或租种蒙民地,缴纳一定地租而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一般在契经约上注明“永远管业”字样。只准汉人退还,不许蒙民回赎。这种关系的形成,有的因蒙古业主负债于耕种者,无力偿还,将土地
朝鲜半岛古百济国的别称。百济始祖温祚王自卒本夫余(一作夫余或高句骊国)南迁至今朝鲜半岛汉江以南的西部地区立国,并以扶余为姓,也称其国为南夫余。朝鲜忠清南道曾有地名曰扶余。《黑龙江志稿》也称今松花江与嫩
亦作“空五租”。清代汉人租种台湾部分高山族土地所交地租。清道光年间(1821—1850),水沙连六社高山族拥地甚广,招募汉人前来拓垦闲旷空地,田开成后,纳其所获5%,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