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济美贝季僧格

济美贝季僧格

1788—1835

清代藏传佛教高僧。壤塘曲尔基寺(位于四川阿坝壤塘县)第七世活佛。果洛约达地方人。藏族。经宁玛派大德都杜林巴和噶玛噶举黑帽系十三世活佛都杜多吉占卜确认为壤塘第六世活佛额顿丹巴达杰的转世灵童。7岁被迎到壤塘寺坐床,14岁受居士戒,取法名衮嘎济美贝季僧格。后赴德格寺深造,从苏芒·策旺衮恰学多种显密经论,后又在八邦寺从司徒·白玛宁波听受香巴噶举、宁玛、萨迦和格鲁派的各种教法。取名为噶玛释迦卧赛。18岁始主持曲尔基寺政教。后声望大振,于杜曲、则曲和麻尔曲三河流域、松岗等嘉绒三土司辖境、果洛、色达瓦述和阿坝河流域等各地招来徒众及百余游牧部落。应色达瓦述土官之请,前往传经说法,土官将游牧在贡塞夏地区喀朵地方的部落献曲尔基寺为属民。清嘉庆帝鉴于该寺护法有功,特颁发诰命及印信。因其常戴清朝赏赐之官帽,被称为“曲尔基索里坚”(意为头戴蒙古官帽的曲尔基活佛)。后川督不仅额发执照,并将宇哇、日朋和西岗木等地百余户拨给曲尔基寺为寺属百姓。该寺新建康萨朗杰林宫、色康殿、护法神殿,并添置大量佛像、经卷和供器等。

猜你喜欢

  • 宣靖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四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镀金银印。泰定三年(1326),成吉思汗叔答里台后裔买奴受封。

  • 卫拉特

    蒙古族一支,漠西蒙古诸部总称。蒙古族oirad的汉译,蒙元时期译为斡亦刺、外剌、外剌歹,明代译为瓦剌,清代译为卫拉特等。汉语“亲近”之意,常引申为“近亲者”、“邻近者”、“同盟者”。一说意为“林木中百

  • 会农县

    渤海王国置。为东京龙原府穆州辖县之一(一说为州附郭县),县治故址有说在今朝鲜庆源南龙北洞。辽灭渤海后迁其民至今辽宁岫岩县东南洋河附近,将穆州所领4县并为一县,称会农,隶辽开州。

  • 昭武九姓

    隋唐时期在今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建立的九姓政权通称。又称“九姓胡”。九姓政权分别为: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其中以曹、安2姓为最。九姓皆本于康,原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县境),

  • 罗布桑旺札勒

    清代蒙古族著名僧人。曾到青海塔尔寺拜松巴堪布为师。后返内蒙古,为乌素图召第三代活佛。雍正三年(1725),主持建两寺:一名罗汉寺,内塑有十八罗汉像,塑工精巧,形态逼真;二为法禧寺,是汉藏混合建筑形式,

  • 刘振欣

    ?—1869清同治朝黎族起义首领。海南岛崖州官坊村人。黎族。同治六年(1867)六月,崖州乐安汛千总外委洪云章至官坊村强行摊派修筑土城之资。因不堪征索之苦,聚集村民当即将洪击毙。翌年冬,与其兄刘那沛等

  • 磕长头

    信仰藏传佛教各民族的活动之一。虔信喇嘛教(藏传佛教)之善男信女,为表示对佛的诚敬之心,每天早晚要对当地“神山”、或心意中的圣地磕长头各一次,每次各磕100个,称“日课”。其式:双手合十,当顶、当面、当

  • 都厚巴

    蒙古族的膳食之一。流行于内蒙古昭乌达盟地区。其作法是:在锅里放牛肉块,煮至八成熟时放米,加大枣和红糖,煮成干粥即成。该粥营养丰富,热量大,多在寒天食用。当地的俗话说“吃了都厚巴,数九寒天也不怕”。

  • 碗布台吉

    见“鄂木布达赉”(2054页)。

  • 西番

    ①汉族和白族对普米族的称呼。亦作西蕃。一说始见于《宋史》;一说早在公元3世纪晋初张华《博物志·异鲁》已有载称:蜀中南高山有“西番部落”。五代《定西番》词牌说蜀郡附近有该族群活动。《太平寰宇记》卷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