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洛阳城

洛阳城

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在河南省西部,背负芒山、面临龙门,洛、伊、瀛、涧四水纵横其间,地势险要,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九朝古都”所在。其具体位置历来有二:①在今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东。本西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所建成周城,战国时称雒阳,三国曹魏改为洛阳。先后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北魏太和十八年(694),拓跋鲜卑元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于此,施行一系列改革。时城东西20里、南北15里,内有街坊322,宅里220,并在宣阳门外永桥以南,环丘以北,伊、洛二水之间,御道以东,设立金陵、燕然、扶桑、崦嵫四馆,道西设归正、归德、慕化、慕义四里,以接待周边诸族及国外归附者。成为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②在今洛阳市。隋大业(605—618)初建,城跨洛水南北,瀍水东西,“周围五十二里”。隋炀帝、武周(690年武则天改唐国号为周)定都于此。城市隋时设东、南、北三市,唐时增设西市,为当时著名国际市场。五代后梁朱温(朱全忠)于唐天祐四年(907)篡位于大梁,两年后,迁都于此。923年,沙陀部晋王李存勖灭后梁,建都于此。后为洛阳县治所。明、清为河南府治。1948年析洛阳县城区置市,1955年将洛阳县部分地区并入。人口共百余万。工业发达,农产丰富。名胜古迹颇多,有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商都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城、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津桥、关林、白居易墓等。并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誉。

猜你喜欢

  • 顶疾啰

    见“閤门司”(1727页)。

  • 镇守总兵府

    见“钦差镇守辽东地方总兵官”(1671页)。

  • 耶律察割

    ?—951辽皇族。字欧辛,又作沤僧、呕里僧、呕里僧王。契丹族。辽太祖弟※耶律安端子。史载其长于心计、善骑射。大同元年(947),太宗德光猝死军中,随军将臣拥世宗耶律阮在柩前继位,淳钦太后将兵抗击。纷争

  • 勒空

    藏语音译,意为“局、馆、办事处”。原西藏地方政府直属各类办公机构。原萨迦地方政权设官员13名,分管各项政务。自顺治十年(1653)五世达赖时起,历经七、八世达赖喇嘛,陆续增加员额,添置各类办公机构(勒

  • 彭宗国

    清代湖南南渭州土官。字柱臣。土家族。承袭南渭州(治今湖南永顺县西南)土知州。以随父彭凌高率土兵助清军剿吴三桂之乱,克辰龙关有功,永顺宣慰使任命其为凯旗旗长,并总理州事。雍正五年(1727),纳土辞官,

  • 官尔

    明末西藏地方政府及四世达赖加封给土族地区部落头人的职衔。明万历三十年(1602),青海互助土族地区13个头人进藏觐见四世达赖云丹嘉措。四世达赖分别授之以土官,其中2人被封为此官职,即巴洪官尔、沙瓦官尔

  • 桓州

    渤海王国置。为西京鸭渌府所辖4州之一,领桓都、神乡、淇水3县,州治故址皆认为在今吉林省集安县境(一说在西通沟,或说即集安镇高句骊国国内城旧址)。史称渤海著名物产之一的“九都之李”(“九”为“丸”字之误

  • 噶勒丹锡勒图呼图克图二世

    见“洛桑丹白尼玛”(1735页)。

  • 半庄

    清代宗室庄田中的半分粮庄。由于清初的圈地、※旗余地或入官地的地段大小不一,所设置的大庄、半庄亦随之而异。顺治(1644—1661)初,以地在240亩至360亩之间者,设为半庄。乾隆十年(1745)定,

  • 民公

    民,臣庶;公,爵名。清代各族臣僚中封予公爵者之称。分三等,或世袭罔替,或每袭一次以递降一等。所赠之武阶曰“建威将军”,与侯、伯、正一品武官同。始创于后金天聪八年(1634),初封额驸扬古利为超品一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