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泉州三贤、四贤墓

泉州三贤、四贤墓

中国伊斯兰教古墓之一。在福建泉州东郊灵山南麓半山腰。相传,唐武德(618—626)中,默德那国(今麦地那)圣人穆罕默德门徒四大贤人来朝,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谒储,四贤我哥仕传教泉州,卒,归葬于此。墓座北朝南,为长方形花岗石雕琢的伊斯兰塔式。为后屏、东、西、北三面,依山砌叠成半圆形壁岸,沿壁岸筑建弧形石檐盖回廊。回廊由25根石柱组成,9个间格,廊内靠壁石柱15根,檐下则遗有3根造型奇异之棱柱,据考证,乃唐代遗物。廊内有元明清三代石碑7方,正中乃元英宗至治三年(1322)的阿拉伯文石碑,右侧有一方为明永乐十五年(1417)郑和下西洋路经泉州,来此墓祭告行香所立汉文石碑。墓前后有石雕香炉,为宋、元时代之遗物。后人为表示崇敬称此墓为“圣墓”。为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上的重要古迹。1962年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布尔堪卫

    见“卜剌罕卫”(20页)。

  • 阿津河卫

    见“阿真河卫”(1228页)。

  • 吉滩河卫

    见“吉滩卫”(682页)。

  • 南史

    南朝史书。纪传体。唐李延寿撰。80卷,包括本纪10卷,列传70卷。延寿字遐龄,祖籍陇西(今甘肃临洮),世居相州(今河南安阳)。官至崇贤馆学士、符玺郎,兼修国史。其父李大师(570—628)不满南北朝断

  • 可毒夫

    渤海语音译,“王”之意。渤海人对其国王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称呼:当面呼“圣王”,笺表称“基下”,此为民间俗称。“夫”,《五代会要》等作“失”,近人认为应以“夫”为正。

  • 乞则里八寺海

    见“龙骨河”(497页)。

  • 狄历

    见“敕勒”(1983页)。

  • 太史公书

    见“史记”(565页)。

  • 尼母曷烈因稍瓦直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下均设抹里。尼母曷烈因稍瓦直为辽景宗※彰愍宫下之一抹里。又,辽道宗※太和宫

  • 佶僚

    宋代西南溪峒少数民族之一。又称仡僚、※仡佬。分布在辰、沅、靖州(皆在今湖南西部与贵州东南部)。宝元二年(1039),受辰州州将张昭懿招辑,3千余人附宋,为始见于史籍的记载。其民有张、符、覃、杨、谢、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