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陇吐蕃部落
吐蕃占领敦煌等地后设立的一种基层行政单位。由原13乡等改置。据汉藏文敦煌文献载,有:悉董萨部落、曷骨萨部落、上部落、丝棉部落、擘三部落、僧尼部落、下部落、中元部落、行人部落、撩笼部落以及才多部落、勃朗三部落、桑卧部落等。其组成包括汉藏等族。敦煌汉文卷子曾提及“二州六镇耆老及通颊退浑十部落三军蕃汉百姓”。各部落由“部落大使”、“仓曹”、“支计”等管辖。
吐蕃占领敦煌等地后设立的一种基层行政单位。由原13乡等改置。据汉藏文敦煌文献载,有:悉董萨部落、曷骨萨部落、上部落、丝棉部落、擘三部落、僧尼部落、下部落、中元部落、行人部落、撩笼部落以及才多部落、勃朗三部落、桑卧部落等。其组成包括汉藏等族。敦煌汉文卷子曾提及“二州六镇耆老及通颊退浑十部落三军蕃汉百姓”。各部落由“部落大使”、“仓曹”、“支计”等管辖。
元顺帝朝蒙古牧民暴动。金山(今阿尔泰山)一带蒙古牧民,因不堪忍受封建主奴役和剥削,在全国红巾军大起义影响下,于至正十三年(1353)发动反封建斗争,八月,击杀前往镇压的诸王只儿哈郎,后不知所终。
1821—1920近代武术家。字静源。四川成都人。回族,父为武林高手。幼承家学。习“排打功”。后至各地寻师访友,博众长,自成一体,世称“马派”。尤擅腿功,称“无影腿”。曾从著名经师、著述家马复初,学习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又称“清真古寺”。寺在山西省太原市大南门街(今解放路)。相传始建于唐德宗贞元(785—804)年间,宋仁宗景祐(1034)年间重修。今寺为明初所建。为山西最古老的寺院。整个建筑形式,
?—692唐朝突厥族将领。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之子。初任左豹韬卫翊府中郎将。垂拱元年(685),升左王钤卫将军兼昆陵都护,袭兴昔亡可汗,辖五咄陆部,后又拜镇国大将军、行左威卫大将军。如意元年(692
见于《蒙古青史》,即“撒尔塔”(2491页)。
契丹行刑时所用器物。《辽史·刑法志》称:“木剑大棒者,太宗(927—947)时制。木剑面平背隆,大臣犯重罪,欲宽宥则击之。”依制,“木剑大棒之数三,自十五至三十。”会同二年(939),“乙室大王坐赋调
274—334十六国时期成汉创建者。304—334年在位。字仲俊。先世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賨人,后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时称巴人,或称巴氐。西晋末期蜀地流民起义首领※李特之子。史称其“
民主改革前西藏大农奴主索康、赤江、夏格巴等合股兼营的买办商号名,设于印度噶伦堡和拉萨。专营从印度进口茶叶、呢绒、布疋、绸缎、珊瑚珠宝,从西藏出口羊毛、皮张和珍贵药材等。享有免交进出口税等特权。
书名。以蒙文撰写。作者佚名。成书时间据推测约在咸丰五年(1855)。书中详细记录哲布尊丹巴一世、二世、三世的生平,对四世、五世、六世、七世仅简单记录其出生、坐床概史。英人鲍登从蒙文译成英文,名《库伦的
清代八旗佐领的名称之一。亦作轮管佐领。系由两姓或两姓以上所属人丁合编而成,佐领原非由一姓承袭,而是轮流执掌。《清通志》卷68载:“其户少丁稀,合编佐领,两三姓选为是官者,曰互管佐领”。互管佐领,八旗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