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桄榔面

桄榔面

壮族地区特产食品。亦称桄榔粉。产于广西南部龙州凭祥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终年无霜雪地带。出自桄榔树(亦称砂糖椰子)。制法:春夏间,把树干砍倒,剥皮,取其髓心,切成碎片,捣成粉末,装入布袋,放在水缸中反复搅拌揉挤,如土法做豆腐一般,淀粉便随水从布袋缝中流出,经两次沉淀,捞出湿粉晒干,即成灰白、细滑、闪光的桄榔面。吃时,加入适量白糖,冲开水,搅拌,便如藕粉糊状的甜食品。其味异香可口,无怪味,每棵树可提炼面粉10~100斤不等。为民间消暑甜品,药用有清肺解热、止渴生津功能,可治疗伤寒、痢疾、咽喉炎及小儿疳积、发烧等疾病。已有一两千年历史。汉《杨雄赋》即提到“面有桄榔”。南朝梁任昉(460—508)著《述异记》载:“西蜀石门山有树名曰桄榔,皮里出屑如面,用作饼食之,与面相似,因谓之面榔面焉。”唐刘恂在《岭表录异》中云: “桄榔树生广南(今广东、广西)山谷,……此树皮中有屑如面,可为饼食之。”药用价值,宋、元、明、清多有记载。

猜你喜欢

  • 按塔安口

    见“那斯昂库”(931页)。

  • 斡兀立海迷失

    见“海迷失”(1939页)。

  • 普日米

    普米语音译。或作“培米”。云南宁蒗地区※普米族的自称,意为“白人”。参见“普米族”(2291页)。

  • 圆山文化

    台湾先民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台北基隆河下游的圆山贝丘,故名。为迄今台湾省发现的最大的原始文化遗址。自1897年已开始有人发掘,后又经过多次发掘,遗存十分丰富,出土有陶器、石器、骨角器、玉器及小量青铜器

  • 克主杰·格雷贝桑

    1385—1438即一世班禅。简称克主杰。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名僧。藏族。出生于后藏拉堆多雄(今西藏昂仁境内)。贵族贡噶扎西之子。幼年拜凯珠僧格吉村为师,受沙弥戒,取法名克主杰·格雷贝桑。后赴昂仁、

  • 慕容翰

    ?—344十六国时期前燕宗室、将领。字元邕。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慕容氏。辽东公慕容廆庶长子。骁武有雄才,获宠于父,受委重任,行师征伐,累有战功,威振周邻诸国;善抚下,爱儒学,为士大夫及将

  • 药木忽儿

    见“玉木忽儿”(476页)。

  • 阿勒根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阿里根、阿里侃、斡里根。居纳邻河(今吉林省境拉林河)、咸平路(治今辽宁开原县北)梅黑河、曷速馆(即曷苏馆,在今辽宁辽阳市以南的海城、盖县一带)等地。金亡北宋后,有的迁居长城以内

  • 哈克图山

    位于内蒙古大巴林西与西乌珠穆沁旗分界处。兴安岭支脉。山的左侧为森林地带,右侧危峰耸立,峡中泉水屈曲下注。

  • 僚礼

    西夏职官名称之汉译名。宋代史籍记载的西夏遣宋使臣官名。如史载宋庆历三年(1043)七月,西夏派遣使臣僚礼旺约特和尔等赴宋朝议事。后世称“蕃官名号”,其西夏职官品位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