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桄榔面

桄榔面

壮族地区特产食品。亦称桄榔粉。产于广西南部龙州凭祥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终年无霜雪地带。出自桄榔树(亦称砂糖椰子)。制法:春夏间,把树干砍倒,剥皮,取其髓心,切成碎片,捣成粉末,装入布袋,放在水缸中反复搅拌揉挤,如土法做豆腐一般,淀粉便随水从布袋缝中流出,经两次沉淀,捞出湿粉晒干,即成灰白、细滑、闪光的桄榔面。吃时,加入适量白糖,冲开水,搅拌,便如藕粉糊状的甜食品。其味异香可口,无怪味,每棵树可提炼面粉10~100斤不等。为民间消暑甜品,药用有清肺解热、止渴生津功能,可治疗伤寒、痢疾、咽喉炎及小儿疳积、发烧等疾病。已有一两千年历史。汉《杨雄赋》即提到“面有桄榔”。南朝梁任昉(460—508)著《述异记》载:“西蜀石门山有树名曰桄榔,皮里出屑如面,用作饼食之,与面相似,因谓之面榔面焉。”唐刘恂在《岭表录异》中云: “桄榔树生广南(今广东、广西)山谷,……此树皮中有屑如面,可为饼食之。”药用价值,宋、元、明、清多有记载。

猜你喜欢

  • 鱼皮衣

    旧时东北满、赫哲等族一种以鱼皮制作的服装。《三朝北盟会编》卷3记载,满族先民金代女真人穿着此衣,后在赫哲族中尤为盛行。一般以大发哈鱼(一作打法哈子或大马哈)皮缝制。此鱼皮色微黄,在阳光下有如文绵一般。

  • 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左翼中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札布噶河接本部左翼左旗及乌里雅苏台军营城界,西至巴噶图尔根接辉特旗界,南至库勒根接本部右翼左旗界,北至席喇乌苏接本部左翼左旗界。有佐领1。会盟于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雍

  • 乌虎里

    见“乌古部”(332页)。

  • 披甲

    清代八旗兵的俗称。旗制规定:凡年满18 (初期定为15、16),或身高五尺以上者,即可选充。几丁抽一为兵,则视各时期需要而定。清太宗皇太极时代(1626—1643年在位),曾规定满洲牛录各以三丁抽一,

  • 陇川设治局

    见“陇川宣抚司”(1255页)。

  • 马之龙

    1781—1852晚清著名诗人和作家。字子云,号雪楼。纳西族(-作回族)。云南丽江大研镇人。为人正直不阿,博学多才,善吹铁笛,与同乡牛焘并称为“牛琴马笛”。具有爱国思想,喜谈天下古今时弊,慨然著文评论

  • 兀刺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亦作乌拉卫。永乐十年(1412)八月,奴儿哈等处女真野人首领准土奴等178人来朝贡方物,以其居地置卫,与只儿蛮等10卫同时设立。《满洲源流考》所记与永乐四年(1406)八月所

  • 黑崩龙

    参见“合买”(833页)。

  • 朋素克

    ①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车臣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古后裔,车臣汗※乌默客叔父。初号伊勒登台吉。康熙二十七年(1688),以准噶尔部噶尔丹扰掠喀尔喀,与乌默客归清,援济农副王,驻牧乌珠穆沁界外

  • 定瞻厅志略

    书名。张继纂,未刊印,有抄本行世。光绪年间(1875—1908)瞻对土司反对驻瞻藏官苛虐民众,瞻、藏间纠纷遂起,四川总督藉此进剿瞻对,著者率军应援,办理善后,遍历瞻境,考其形势,详其制度,编为此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