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朝觐途记

朝觐途记

书名。清末回族学者马德新撰。原稿为阿拉伯文。咸丰十一年(1861)由作者门人马安礼译为汉文,在云南昆明刻版问世。书中记叙作者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冬,自云南昆明出发,赴缅甸仰光,乘船渡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和红海,到达沙特阿拉伯麦加朝觐的经过。历时8年,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回国。作者行踪所至,随时记述阿拉伯和西南亚各国的古代建筑、文化遗址以及传说中的伊斯兰教先知圣哲陵墓状况,对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亦均有所涉及。惜语焉不详。该书反映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至阿拉伯和西南亚各国陆、海路交通状况,今有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注释本。

猜你喜欢

  • 巴尔珲岭

    清代新疆山名。见《西域水道记》。《乾隆内府舆图》作巴尔浑必拉(“必拉”,满语意为“岭”)。《西陲总统事略》称巴尔浑大山。位于今中亚伊塞克湖南。

  • 匈奴使用的一种兵器。《汉书·匈奴传》:“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颜师古注称:“铤,铁把小矛也,音蝉。”

  • 康达罕

    即“��达犴”(1901页)。

  • 马奶子

    即“马湩”(159页)。

  • 胡腾舞

    古代少数民族舞蹈。流行于今新疆和中亚一带。其特点多为男子独舞,回旋急转,纵身上腾,腾踏跳跃。舞者多头戴虚顶尖帽,帽上缀珠,以便舞时闪烁生光。唐代传入中原,盛行于长安,风靡一时,后更遍及各地,对我国舞蹈

  • 桑孔语

    我国自称桑孔的哈尼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境内的部分村寨,使用人口约2000左右。以景洪县的桑孔语为例。语音特点:有24个单辅音。塞音、塞擦

  • 达林乌吉勒格

    蒙古语音译,意为“卜骨”。用以占卜吉凶、祸福。流行于内蒙古巴林草原一带。即将绵羊的肩胛骨剔去肉,观察其各部位形状,以推测求相人的今昔和未来,凡中心右侧刀刃形凸起,上端外棱角高者,认为遇事如意;凡不呈其

  • 大莫卢

    即“豆莫娄”(983页)。

  • 昭慈寺

    召庙名。亦名喇嘛苏庙,又称强木恩林寺。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东哈达英格嘎查。清康熙四十年(1701)兴建,清廷赐名“昭慈寺”,庙宇为藏式建筑。寺内有铜佛1040尊,《甘珠尔经》一部。民国二十四

  • 裕钢

    清朝大臣。字子维。蒙古镶黄旗人。初历任理藩院誊录官、笔帖式、主事、员外郎等职。光绪七年(1881),赏加四品衔。八年,充西藏随印司员。十年(1884),以办理唐廓交涉案有功,充开导洋务委员。十四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