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缘
北宋名僧。随州(今湖北随县)人。嘉祐(1056—1063)末年,奉召至京师,舍于相国寺。善医,有口辩。宋神宗即位,推行拓边政策,于熙宁四年(1071)命※王韶率军攻占吐蕃住地熙河地区。以吐蕃部民重僧信佛,令其随王韶至边。至军,受命入吐蕃族帐,游说首领结吴叱腊归宋,而瞎药、俞龙珂、禹藏纳令支等首领皆因其说谕,致书秦州(今甘肃天水)纳款输诚。故被时人誉为“经略大师”(又作安抚大师)。五年,与秦州边官王韶有隙,召还京师。后为右街首坐。
北宋名僧。随州(今湖北随县)人。嘉祐(1056—1063)末年,奉召至京师,舍于相国寺。善医,有口辩。宋神宗即位,推行拓边政策,于熙宁四年(1071)命※王韶率军攻占吐蕃住地熙河地区。以吐蕃部民重僧信佛,令其随王韶至边。至军,受命入吐蕃族帐,游说首领结吴叱腊归宋,而瞎药、俞龙珂、禹藏纳令支等首领皆因其说谕,致书秦州(今甘肃天水)纳款输诚。故被时人誉为“经略大师”(又作安抚大师)。五年,与秦州边官王韶有隙,召还京师。后为右街首坐。
523—600隋代佛教译经师。法号智藏。健陀罗人。西魏大统元年(535),经于阗,到达鄯州(今青海乐都县)。后以北周废佛,拒从儒礼,遂于武平六年(575)与北齐僧宝暹、僧邃、僧昙等10人同往西域取经,
书名。简称《归真要道》,亦音译“米尔萨德”。清初回族经师※伍遵契译。原著为波斯文。作者为德黑兰的阿布杜拉(活动于十三世纪中叶)。成书于希吉来历(回教、即伊斯兰教历) 618年(宋嘉定十四年、1221)
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大兴安岭支脉。辽时称七金山。最高处在乌珠穆沁旗与巴林旗分界处。山容不甚险峻,惟岩石嵬巍,暴露山面。原有的森林因清乾隆时为山火所焚,只有分散的桦、榆等树。清朝视为边防重地、设
见“敕勒”(1983页)。
见“多罗斯水”(852页)。
?—1776清代新疆维吾尔族伯克。乌什人。喀什噶尔(今喀什)阿奇木伯克公品级噶岱默特长子。初隶准噶尔部。乾隆二十一年(1756),随父至伊犁投奔清军。二十五年(1760),受命入觐,授拜城阿奇木伯克,
蒙古部名。又作鄂罕。成吉思汗15世孙达延汗玄孙岱青棱始称所部之名。其子索诺木杜陵和塞臣卓哩克图初皆臣属察哈尔部林丹汗。后金天聪元年(1627),为避林丹汗侵虐,率属归后金,索诺木受命驻开原,塞臣还旧牧
?—552突厥汗国创始人。又作吐门,意为“万夫长”。阿史那氏。大叶护吐务之子。初为突厥部落首领,臣属柔然,其众充柔然锻奴(铁工)。后部落稍盛,始与西魏通商,至塞上市缯絮。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宇文
书名。镇压侬智高起义的宋军副将余靖(1000—1064,字道安,广东韶州曲江人,汉族)撰。20卷。内容含诗、序、论、记、制诰、判词、表、启、杂文、墓志等几大类,为其平生所著,其中卷5收《大宋平蛮碑》、
白族民居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由“三坊”房屋及一座照壁围成封闭型院落。每坊屋皆为三开间两层,其位置及使用有主房、厢房之别。开间进深在大理一带几乎相等,在剑川一带厢房稍小。三坊的底层为居室,楼层储存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