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古里
明代女真辉发部始祖。明永乐(1403—1424)时人。女真族,益克得里氏。世居黑龙江(第一松花江下游)尼马察部(今黑龙江省穆棱县东兴凯湖南境附近),迁至渣鲁(即扎奴站)进入扈伦纳喇氏所部张城(今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碱场),改姓纳喇氏。子孙相继,分别任肥河、呕罕河卫首领。六传至王机褚,收服辉发部,建都扈尔奇山,号称辉发部。
明代女真辉发部始祖。明永乐(1403—1424)时人。女真族,益克得里氏。世居黑龙江(第一松花江下游)尼马察部(今黑龙江省穆棱县东兴凯湖南境附近),迁至渣鲁(即扎奴站)进入扈伦纳喇氏所部张城(今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碱场),改姓纳喇氏。子孙相继,分别任肥河、呕罕河卫首领。六传至王机褚,收服辉发部,建都扈尔奇山,号称辉发部。
北魏在都城洛阳专门接待西方诸族归附者之所。为四馆之一。馆因地而名,崦嵫山,在甘肃天水西境。古代常用来指日没的地方,《山海经·西山经》谓“鸟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崦嵫之山”。泛指日所入之西方,故以此为馆
藏语音译,意为“师傅”。原西藏地方政府僧官和寺院主持者名称。原系喇嘛教中主持授戒者的职称,后成为当权僧侣的专称和政府官职名。有寺院住持堪布(略似内地寺院方丈)如扎仓堪布;达赖、班禅、萨迦法王等人的内侍
回族族谱名。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由蒲氏之八世孙蒲携南与其子孙共同编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咸丰五年(1855)、光绪七年(1881)、三十三年(1907)五次重修。1913年付印
1912年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农民反抗封建压迫的武装斗争。是年初,吐鲁番维吾尔族农民因不堪忍受吐鲁番王和当地政府的双重压迫与剥削,在穆依登领导下举行起义,并与哈密维吾尔族农民起义相配合,击溃军阀袁大化的
见“功德使司”(427页)。
见“楛矢石砮”(2164页)。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额勒臣”、“额里臣”。《元朝秘史》、《华夷译语》均释为“使臣”,亦有“差官”之意。早在蒙古国建立前,各部已有此职,蒙元时期沿用。其人多临时委派,充本部代表,办理与其他部交涉联系
古地名。见“金城县”(1475页)。
新疆塔吉克族吹奏乐器之一。又名“那艺”。塔吉克语,意为“鹰笛”。以鹰翅膀骨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无簧和哨咀,下半部有3个发音孔,竖吹。每逢婚礼、欢会或节庆时,都要吹鹰笛奏呜曲。塔吉克族
见“乾陀罗”(19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