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

藏传佛教寺院。在甘肃夏河县大夏河北岸。藏语称“噶丹雪珠达尔杰扎西叶苏旗卫林”,意为“足喜讲修宏扬吉祥右旋洲”,简称“拉章扎西旗”。康熙四十八年(1709),第一世嘉木样活佛谢贝多吉应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察罕丹津之请,返故乡,次年动工兴建有闻思学院和续部下院。二世嘉木样吉美旺波建时轮学院。后逐形成政教合一寺院,确立以授显密二宗为主,医药、历算、词章、音韵、书法、绘画等为辅。三世嘉木样罗桑图丹久美嘉措建医药学院。五世嘉木样建喜金刚学院、续部上院,并扩建各佛殿。历经二百年,该寺具有6大学院、48座佛殿和昂欠、500余僧院,为格鲁派六大寺之一,在安多地区有“卫藏第二”之称,享有很高声望。其著名佛殿有宗喀巴殿、观音殿、弥勒佛殿、释迦牟尼殿等,并有藏经楼、印经院。有一套政教合一之组织机构,嘉木样活佛为最高政教首领。其子寺有百余个,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内蒙古、西藏以及山西、北京等地。所属部落分四类:“拉德”(神民),由蒙、藏王公贵族从所属部落中赠给寺院之“香火户”;“穆德”(政民),该寺控制之部落;“曲德”(教民),政治归土官统治,宗教上受该寺控制;“栓头”,与该寺有往来关系者。该寺有活佛百余人,主要系统有嘉木样和“四大色赤”。寺内绘画艺术主要有壁画、唐卡(即绘在布幔上的卷轴画)和堆绣以及造型艺术坛城、雕塑、酥油花等均具有浓郁之宗教、民族特色。主要的节庆及法会有祈祷法会、放生、亮佛、跳舞会、酥油花灯会、转弥勒(抬弥勒佛绕寺一周)、亮宝会、娘子节、七月法会、九月禳灾法会,十月纪念宗喀巴圆寂活动,以及纪念历辈嘉木样逝世活动。寺内存有清代、民国时期赠嘉木样之封文和金、银、铜、象牙、石、木等大小印鉴21枚。藏绘楼内存有大量藏文古籍,堪称安多地区一座文化、艺术宝库。

猜你喜欢

  • 啜水

    古水名。初见于《魏书》,为从东北重镇和龙(今辽宁朝阳)至室韦族境所经之水。两唐书《室韦传》作啜河,并言其俗称燕支河,室韦塞曷支部居该河之南。旧说啜水为流经今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之霍林河(一作呼林河、霍

  • 列周道

    辽东丹国大臣。渤海人。一作列周义。渤海国亡后仕于东丹国,官南海府都督。后唐清泰二年(东丹甘露十年,935)十二月(一作十一月),奉命朝后唐,贡方物。翌年二月,后唐授以检校工部尚书,旋返归。

  • 脱脱

    ①(?—1208)蒙古国建立前兀都亦惕蔑儿乞部首领,尊称“别乞”(意“族长”)。又译脱黑脱阿。因蒙古部铁木真(成吉思汗)父也速该曾掠其弟也客赤列都之妻,结怨为敌。为复仇,袭击蒙古部,掳铁木真妻子和庶母

  • 唐兀惕

    见“唐兀”(1923页)。

  • 弘旿

    清朝宗室。满洲正蓝旗人。爱新觉罗氏。圣祖※玄烨之孙,诚恪亲王允祕次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封二等镇国将军。三十九年(1774),晋封贝子。屡坐事,夺爵。嘉庆年间(1796—1820),授奉恩将军

  • 噶迥寺

    寺庙名。又称“噶迥多吉英寺”。地处拉萨河下游南岸的热玛冈村,自拉萨西南行约两公里处。建于赞普赤德松赞(798—815年在位)时。该寺早已破败,唯噶迥寺建寺碑尚保存完好,碑文共藏文57列,字迹清晰,内载

  • 郑和墓

    在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南麓。初建于明宣德(1426—1435)年间。为纪念著名航海家郑和而修。因郑和本姓马,故俗称“马回回墓”。据考郑和病卒于古里(今西印度的卡利卡特),赐葬南京,此地或为其衣冠冢。墓建

  • 宣统

    ①清末帝溥仪年号。1909—1911年,凡3年。 ②习惯以年号代帝号,指清末帝溥仪。(2402页)。

  • 阿鲁台

    ?—1434明代东蒙古(鞑靼部)太师。亦作阿噜克台,原名乌格德勒库。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弟※哈撒儿后裔,阿苏特部领主。初为鬼力赤可汗的枢密知院,与瓦剌反复仇杀争霸,互有胜负。永乐六年(1408),杀

  • 四十万蒙古

    明代东蒙古(鞑靼部)的统称。当时蒙古人习惯把自己和周围民族按大小统称为若干万,如“四十万蒙古”、“四万卫拉特(瓦刺)”、“八十万汉人”、“二十六万土伯特(藏族)”、“三万女真”、“三万高丽”等,均为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