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报古
旧时布依族婚俗。亦名“打接亲”。流行于贵州紫云洛河流域及镇宁扁担山一带。为远古抢婚遗俗。结婚之日,男方派接亲队(包括媒人、接亲代表、挑夫、中年妇女、姑娘共十数人)到女家接亲。当进入寨门时,女方儿童便用苦楝子、稀泥、水枪、粘草籽等物,朝她们打来,有的以锅灰抹脸,有的以粘草子打在来人身上,但毫无责怪之意。经接亲队说明来意及女方长者的解劝,言归于好,被接待为上宾。当接亲队离开寨门时,又遭到同样的袭击,甚至被追至数里以外。民国《镇宁县志》“民风志”有详载。
旧时布依族婚俗。亦名“打接亲”。流行于贵州紫云洛河流域及镇宁扁担山一带。为远古抢婚遗俗。结婚之日,男方派接亲队(包括媒人、接亲代表、挑夫、中年妇女、姑娘共十数人)到女家接亲。当进入寨门时,女方儿童便用苦楝子、稀泥、水枪、粘草籽等物,朝她们打来,有的以锅灰抹脸,有的以粘草子打在来人身上,但毫无责怪之意。经接亲队说明来意及女方长者的解劝,言归于好,被接待为上宾。当接亲队离开寨门时,又遭到同样的袭击,甚至被追至数里以外。民国《镇宁县志》“民风志”有详载。
朝鲜族民间传统节日。亦称“嘉俳(排)”。流行于延边等地区。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八月条载:“十五日,东俗称秋夕,又曰嘉俳”。据载,始自朝鲜新罗王朝时期。《三国史记》载,新罗儒理尼斯今“使王女二
即“渤海国记”①(2279页)。
书名。清代湖南溆浦人严如熤(1759—1826)撰。22卷。作者曾任湖南巡抚姜晟幕客,就其在任时所收资料及档册,详细记叙湖南凤凰、永绥、乾州3厅,永顺、保靖、泸溪、麻阳、沅州及辰州等县和贵州铜仁、松桃
旧时门巴族本教巫师之一。民主改革前流行于部分门巴族地区。亦作把窝。多由男性充任,一般由久病痊愈者拜师学成。既跳神又送鬼,民间认为其法术高于※“觉母”和※“登龙坎”。作法时供酒肉、粮食等物。头戴锯齿形纸
见“拔都”(1363页)。
古族名。又作昆戎、昆夷、犬夷、犬戎、畎戎等。商至西周,为※西戎之大族,春秋战国时为※西戎八国之一。原居秦晋,后迁居陇山西,与周族为邻。周“文王事昆夷”(《孟子》),双方时战时和。周穆王出兵征伐,关系破
?—1742清代西藏地方官员。全称为萨古巴益喜策丹、萨古巴罗桑尊珠,汉籍作色固鼐。藏族。原为班禅卓尼尔。康熙五十六年(1717),拉藏汗与准噶尔军战于达木,经五世班禅调解,未遂。雍正五年(1727),
云南土司名。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十一月置。辖地在今保山东北,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嘉靖元年(1522),改属永昌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并入保山县。
元代一种织金锦缎名称。又作纳石失、纳赤思。《元史·舆服志》:“纳石失,金锦也。”源于阿拉伯语、波斯语。此种锦缎“缕皮傅金为织文”,华丽名贵,种类甚多。原产于波斯及中亚等地,很早即由回回商人运销至蒙古等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所置所之一。亦作兀者揆野人千户所,窝集奎玛所。永乐三年(1405)八月,苦野木等处女真野人首领虎失木等39人来朝。同月,兀者卫别里哥秃等来朝,命设此所,以别里哥秃等9人为千百户,赐诰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