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吉
西夏官名。西夏语宰相之汉语音译。元程文海《雪楼集》卷二十五《魏国公先世叙》:“家世河西……曾大父答加沙为其国必吉,必吉者,犹宰相也”。
西夏官名。西夏语宰相之汉语音译。元程文海《雪楼集》卷二十五《魏国公先世叙》:“家世河西……曾大父答加沙为其国必吉,必吉者,犹宰相也”。
在贵州省安龙县城内北门坡。清代贵州回民起义军首领张凌翔、马河图在兴义府城(今安龙县),与清军作战,牺牲后,回民群众将他们合葬于此。1953年重修,并立碑镌文:“先烈张凌翔、马诃图将军墓”。1985年贵
清代蒙古地名。治所在前苏联乌斯特一卡美诺哥尔斯克,原为准噶尔部辖地。康熙五十九年(1720),沙俄扩张主义者利哈列夫率兵侵入斋桑湖失败后,夺取该地建立要塞,遂为其长期霸占,并被当作蚕食中国西北地区的前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汉晋时称“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称“金齿”、“黑齿”、“芒蛮”、“白衣”等;元明时“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后称“摆夷”、“摆衣”。
撒拉语音译,意为“兄弟”、“本家子”。撒拉族历史上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近亲组织。因血缘关系亲疏程度不同,又分真阿格乃、近阿格乃、远阿格乃。流行于青海、甘肃等地。由兄弟结婚分居后的2至20多户不等
见“铁穆耳”(1879页)。
其与义都部落称为“戈巴盎”的内涵相同。见“※赫戈木”(2421页)。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鸿化寺、弘化寺,藏语称“作摩卡”,意“犏牛城寺”。在青海民和县转导村。初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宗喀巴弟子释迦也失赴京,封“大慈法王”,途经此地,授记建寺,由其徒释迦崔
?—1218金大臣。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县)猛安人。女真族。纳合氏。承安二年(1197)进士,调大名教授,历比阳令、尚书省令史、彰德军节度副使。贞祐二年(1214),调同知西安军节度使事,历同知临洮、
见“活路头”(1733页)。
中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教派之一。又译为“尕得林耶”、“格底林耶”,系阿拉伯语“大能者”之意。原传播于阿拉伯和中亚苏非派的一个较大的教团。一说于康熙十三年(1674)由穆罕默德第29世后裔华哲·阿布都·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