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帕辽

帕辽

怒语音译,意为“集体耕地”。解放前云南省碧江县怒族对伙有共耕的土地称谓。原先每个父系家族公社都有集体公有土地,实行共同劳动,按户平均分配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解放前夕,已将大部分家族公有土地以一块一块为单位分配给若干户共同占有和使用。一个个体家庭常在若干块土地上有自己的份地,同时参加若干块土地的共耕和分配。后来为了克服参加多头共耕在时间上安排的困难,也有由所属各户轮流耕作的。所属各个家庭的子孙有权继承各自的份地。这种土地占有形式,起初还是属纯血缘的小集体的,后来因出现土地买卖,或将自己所属份地作为婚姻的聘礼,而这种伙有的土地又始终没有具体划分到各户所有,故使其渗进了非血缘的关系。

猜你喜欢

  • 帕察沙布伯克

    清代维吾尔族地方官名。又译帕啻沙卜伯克、帕提沙布伯克。维吾尔语。职司巡察,缉捕违法、偷盗者,并管理监狱等事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六、七品。光绪十三年(1887)废。参见“伯克制度”(1091

  • 下爱茶峒长官司

    土司名。明宣德三年(1428)置。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清废。今有苗、土家等民族居其境内,相传苗族是从湖南或贵州迁至此地居住。

  • 联豫驻藏奏稿

    书名。吴丰培主编。1册分3卷。原稿为抄本,存燕京大学图书馆,仅存其中3卷,后以满人著作和联豫之半部残稿,与燕大藏本互勘,先后衔接,加以整理,汰其无关藏政及例行公文,考其讹误,附温宗尧奏稿,罗长裿详文及

  • 文绶

    ?—1784清朝大臣。满洲镶白旗人。富察氏。雍正十三年(1735),由监生授内阁中书。迁礼部员外郎,改内阁侍读。乾隆十一年(1746),出为甘肃凉州知府。累迁山西布政使。三十一年(1766),因事夺官

  • 清末,地方政府在土族地区征收赋税时,将百姓按财产多寡所划分的等级。分为四班或五班,入第一班者最富有,二班次之,末班最穷。反映出社会上贫富不均,阶级分化现象较前突出,并产生了一批新的地主。

  • 东土默特

    参见“土默特部”(70页)。

  • 吐谷浑佛寺

    南北朝时吐谷浑族所建佛寺之一。史载,自吐谷浑王※拾寅(452—481年在位)起,始信奉佛教。梁天监十三年(514),拾寅孙吐谷浑王※伏连筹遣使献金装马脑钟,并表请于双方贸易集散地益州(今四川成都地区)

  • 萧索

    见“萧速撒”(1997页)。

  • 公哥儿监藏班藏卜

    1310—1358元代乌思藏高僧。顺帝帝师。出身于萨加款氏家族。其两兄曾先后任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明宗,文宗六朝帝师,权势极盛。其受封镇国公、国师。至顺三年(1332)至大都(今北京)。元统元

  • 兴京陵

    见“永陵”(6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