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特哈

布特哈

①清代对黑龙江和吉林将军治下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锡伯、赫哲等渔猎民族的总称。满语,汉意“虞猎”或“打牲”,引申为“打牲部落。”因其皆以狩猎捕捞为业,故称。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及大小兴安岭地区。其丁壮皆有向清政府纳貂义务,凡身足5尺者岁贡貂皮1张。②清政区名。清朝为加强对嫩江流域及小兴安岭地区布特哈诸族的管理,将其编旗设佐,初设索伦、达斡尔总管两员(后增设满洲总管一员)领之。康熙二十八年(1689),设“布特哈总管衙门”(汉译“打牲处”),驻防于嫩江西岸宜卧奇(一作伊倭奇、扎克丹、故址在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光绪朝(元年为1875)前,辖地错布于黑龙江(瑷珲城)、墨尔根(今嫩江县治)、齐齐哈尔三城副都统管区内(有说包括黑龙江将军所统全部地区)。由于凡打牲牲丁所至之地皆为其官员应巡查地,外兴安岭“鄂博”的察边任务,也归布特哈总管。共辖佐领97(一作92)员:索伦47,达斡尔39,使马鄂伦春6,使鹿鄂伦春5。后其辖境大体为嫩江中游流域,西南起大兴安岭南端之索岳尔济山,经呼伦贝尔境,倚大兴安岭与蒙古诸部相邻;北连墨尔根;东至讷谟尔河河源,以呼兰河一线为边;南达龙江县(今属齐齐哈尔市)。光绪八年(1882),鄂伦春族从中划出,隶新增设的兴安城副都统衔满洲总管。二十年,裁并三总管,撤兴安城,改置副都统管治,官衙迁至嫩江东50里之博尔多站(今讷河县)。三十二年,又裁撤副都统,就原有“旗屯坐落”,以嫩江为界分东、西两路布特哈,分驻于博尔多与宜卧奇后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乌尔科乡);原有旗佐悉裁,各设总管,分编八旗(旗设佐领一、骁骑校一,隶本路总管)。东布特哈于宣统二年(1910)改置讷河厅,西布特哈于1915年(一作1912年)设布西设治局。

猜你喜欢

  • 梁元碧

    三国时休屠胡(屠各胡)首领。居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魏正始元年(240),率族众2千余户至雍州(台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归附于魏,被置于安定之高平(今宁夏固原),设西州都尉为民保障。

  • 呼衍氏

    匈奴姓氏之一。晋代称呼延氏。原为氏族名,后成为姓氏。秦汉时期,除单于所出挛鞮氏(又作虚连题氏)外,与兰氏、须卜氏并为“国中名族”,“常与单于婚姻”,单于辅政大臣左右骨都侯、左右尸逐骨都侯等异姓大臣多出

  • 拓跋纥那

    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沙漠汗孙,※拓跋猗㐌子。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继其兄拓跋贺傉统辖该部。成帝咸和二年(327),御后赵5千骑于句注陉(今山西代县西北句注山)北,不利,迁于大宁(

  • 西陲总统事略

    书名。初称《伊犁总统事略》。原为汪廷楷辑编,后经祁韵士改订,嘉庆十三年(1808)由伊犁将军松筠审定。全书12卷。一卷叙清廷统一天山南北及伊犁设防兴屯经过。二卷为天山南北路图说。三卷叙南北路境域、山水

  • 白语

    我国白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属彝语支,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单成一支。白语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各县及怒江州、迪庆州、丽江地区部分县里,四川省凉山州的部分地区也有

  • 绥远城武备学堂

    清末内蒙古绥远训练新军骨干的学校。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绥远将军信恪创办,校址设在绥远(今呼知浩特)新城南门里一号。二十九年,钦差大臣兼绥远将军贻谷接办,陈兴远任监督。学生主要自满洲八旗青年子弟

  • 佛日朗

    亦作“佛六兰”、“佛力兰”,即“弗力兰”(670页)。

  • 黄守忠

    清末抗法英雄。广西宁明县北江人。壮族。同治四年(1865)曾参加吴亚终领导的壮族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参加刘永福组织的黑旗军,任前营管带。十二年(1873),法国上尉安邺率侵略军攻占越南河内。随刘永福

  • 乌珠穆沁部

    蒙古部名。成吉思汗十六世孙图鲁博罗特由杭爱山徙牧漠南,传至其孙翁衮都喇尔始号所部为乌珠穆沁。初属察哈尔林丹汗,因不堪林丹汗侵虐,迁牧喀尔喀,依车臣汗硕垒。居克鲁伦河流域。自后金天聪九年(1635),屡

  • 陇寿

    ?—1525明代四川芒部土官。彝族。初为土舍,因原土知府绝嗣,作为亲支应袭,与庶弟陇政及兄妻支禄争权,仇杀不已。为芒部僰蛮首领阿又磉所乘,倡乱流劫,直至正德十五年(1520)始平。时奉镇巡官命护印。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