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巴哼语

巴哼语

自称“巴哼”的瑶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临桂县和贵州从江、黎平等县的部分山村。使用人口约计有3·2万。以三江文界乡的语言为代表。其特点有:声母多,分单纯音、鼻冠音、颚化音、唇化音4类,共有64个,韵母少,有单元音韵母9个和鼻化韵母7个;有小舌音声母,有成套的鼻冠音和带浊流音的声母,没有浊塞音声母;有两个充当鼻冠音的清化鼻音,mp、ntc;送气音和清鼻音、边音声母基本上出现于单数调(即1、3、5、7调)音节,带浊流音的声母出现于双数调(即2、4、6、8调)音节;韵母的元音不分长短和松紧,有鼻化韵,没有复合韵,也没有鼻音、塞音韵尾;声调有8个,与汉语的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相当;词根以单音节居多,构词能力较强;有相当丰富的带前加成分的词,有些甚至进入句子后仍比较稳定;合成词大多数是修饰式的;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虚词和语序;人称代词有单、双、多数之分,指示代词有近、中、远指之别;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数量词组作定语、名词作领属性定语时,都在中心语前;形容词作定语、名词作限制性定语时,均在中心语后;状词作动词、形容词的定语在中心语后;动词没有自动、使动语法范畴;主语在谓语前,宾语、补语在作谓语的动词后。根据语音和词汇的差异,巴哼语可以划分为三江和黎平两个方言。说三江方言的瑶族居住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临桂县和贵州从江县的部分山村,使用人口约计有2万8千,说黎平方言的瑶族居住在贵州黎平县的部分山村。使用人口约计有4千。方言间通话有一定的困难。

猜你喜欢

  • 耶律朗

    ?—951辽代初期将领。字欧新。契丹族。为季父房※耶律罨古只孙。史载其性轻佻。以力壮,人称“虎斯”(契丹语“大力”),遇战倍勇,攻必求克。太宗天显年间入仕。会同九年(946),在南下灭后晋战中,奉命驻

  • 满洲名臣传

    书名。撰者不详。48卷。包括639人传记(不包括附传),对满族统治者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有京都正阳门琉璃厂荣锦书屋据国史馆原本的刻本等。

  • 纥便部

    契丹部落。又作析纥便部、祈纥便部。为※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八部之一。有人以为由※古八部时期之※阿大何(又作何大何)部发展而来。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契丹部落联盟首领※窟哥举部附唐,唐置松漠都督

  • 元代铜火枪

    热兵器之一。蒙古军队使用的火器。1974年8月在西安东关景龙池巷南口外出土的火枪。用青铜铸造,长26.5厘米,重1.78公斤。因其轻而小,所以叫手火铳。铳体分为铳管、药室和尾銎三部分。是元代中期晚期铸

  • 卓尼土司

    明清甘肃卓尼地区藏族土司。位于洮河和白龙江上游地带。以卓尼禅定寺初建时,寺前有马尾松一株,迭部地方藏语称马尾松为“胶呢”,音转为“卓尼”,故名。据《卓尼丹珠尔目录》和《安多政教史》,土司始祖为吐蕃第一

  • 都匀府

    行政区划名。明置。元代以前称都云,五代楚时置州,元置县。明洪武十九年(1386),置安抚司。二十九年(1396)改为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永乐(1403—1424)时,改隶贵州。弘治七年(1494)置

  • 附离

    参见“附邻”(1259页)。

  • 伙夫田

    明清时壮族、布依族土司统治区域的田地名称之一。流行于桂西及黔西南罗甸、望谟、安龙、贞丰等地。由土官授与其境内土民耕作。耕者有使用权,无所有权,不得转让典卖。耕作期间,收获归耕者所有,不需缴纳公粮,但必

  • 阿朋

    见“阿波”(1193页)。

  • 李凤岗

    清末武术家。河北沧州孟村镇人。回族。自幼随叔父(镖师李冠铭)学六合拳。刻苦好学,对六合拳门各类拳术、器械,无不精通,尤喜耍双刀。咸丰年间(1851—1861),被聘为天津卫海镖局镖师。后入叔父“成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