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番
亦作“番屯”。清代在台湾内山“生番”居地边界设置的一种捍卫地方治安组织。乾隆五十三年(1788),大将军福康安平定林爽文起义后,认为台湾内山边界险要甚多,为防止汉人入山滋事及“生番”外出,奏请以“熟番”设屯。乾隆五十五年(1790)十一月,经军机大臣、兵部尚书批准推行。全台共设大屯4处,小屯8处。分南北两路:南路设1大屯,2小屯;北路设3大屯、6小屯。由附近“熟番”社中挑募屯丁,多由数“番社”编作一屯。因“番素习技艺,不必操演,武器亦不由官给,各从其所习好”。南北两路各置千总1员统辖诸屯,下设把总、屯弁、屯目以约束屯丁。屯丁平时负责巡防,遇有事故,听候征调。通常不发屯饷,每名屯丁拨给近山“埔地”一甲(约11市亩),以资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