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县
县名。位于湖北西南部边界地区。五溪之一的酉溪,发源于境内。古属武陵郡地。唐代,隶江南道清江郡,乾元(758—760)时改名施州。宋隶施州清江郡,部分属保顺州。元隶施州,始置施南宜抚使司,属之。清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1735),始置宣恩县,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即施南宣抚使司旧址。隶施南府。今县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县境有苗、土家、侗、汉等族。
县名。位于湖北西南部边界地区。五溪之一的酉溪,发源于境内。古属武陵郡地。唐代,隶江南道清江郡,乾元(758—760)时改名施州。宋隶施州清江郡,部分属保顺州。元隶施州,始置施南宜抚使司,属之。清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1735),始置宣恩县,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即施南宣抚使司旧址。隶施南府。今县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县境有苗、土家、侗、汉等族。
1872—1924民国时期将领。字鼎臣。内蒙古土默特旗人。蒙古族。清光绪年间在土默特陆军第二营当兵。1911年升第三连连长。因不满北洋军阀强行解散该部队,率军起义,经调解仍保留军队番号。1913年改编
①亦作卜失兔阿不亥,即明代蒙古右翼鄂尔多斯济农博硕克图(2154页)。 ②指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第四代顺义王卜石兔(19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阿吉河卫。永乐五年(1407)设,《满洲源流考》作阿鲁卫,并说清代有阿鲁河,在吉林城(今吉林市)西南500余里处。
即“石盏”(447页)。
见“花婆”(997页)。
地区名。在蒙古高原南部,地处长城之北,大漠以南。为自商周至明、清,从匈奴到蒙古的北方游牧民族长期活动的场所。清统一该地区后,称内蒙古或漠南蒙古,行盟旗制度,置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锡林郭勒、乌兰察布
清代书画家。福建晋江(今属泉州市)人。回族。丁自申之裔孙。清朝初年人。郡诸生。晚年隐居龙头山。工书画,尤擅书法,精草书,得怀素笔法,文人学士,造门求书者颇多,名重一方。卒年75岁。
元代蒙古族人民反抗活动之一。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九月,居住在岚、管、临3州(均在今山西省北部)的诸王八剌马、忽都火者等部部民,不堪压迫,群起暴动。元廷派遣省、台、宗正府官员前往督促地方官府进行镇
古地名。亦名黄花堆。即今山西山阴县东北黄花梁。西晋建兴元年(313),鲜卑拓跋猗卢在此筑新平城(小平城),令子六修镇之,统领南部。唐元和四年(809),范希朝置沙陀酋长朱邪尽忠子执宜及其部落居此。
书名。作者不详。原书为托忒文。是一部关于土尔扈特蒙古西迁及其东归的著作。记事始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迄于乾隆三十九年(1779)。是研究土尔扈特部历史重要史料之一。其传抄本初由俄国学者雷特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