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郡
古地名。秦属北地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分置。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迁至临泾(今甘肃泾川北),魏、晋因之。原为戎狄居地,郡有乌氏、月氏道,因其族人居于此得名。又有“昆夷旧壤”说,绲夷曾在此活动。汉置安定属国,安置匈奴浑邪、休屠部降众。西汉时已有羌人迁居于此,东汉迁羌人于内郡,这里是主要地区之一。永初元年(107)后历次羌民起义,郡内羌人不断增加。魏、晋时部分鲜卑人迁于此。北周分置泾、原2州,唐元和(827—835)以后属渭州。宋、金改为平凉府。
古地名。秦属北地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分置。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迁至临泾(今甘肃泾川北),魏、晋因之。原为戎狄居地,郡有乌氏、月氏道,因其族人居于此得名。又有“昆夷旧壤”说,绲夷曾在此活动。汉置安定属国,安置匈奴浑邪、休屠部降众。西汉时已有羌人迁居于此,东汉迁羌人于内郡,这里是主要地区之一。永初元年(107)后历次羌民起义,郡内羌人不断增加。魏、晋时部分鲜卑人迁于此。北周分置泾、原2州,唐元和(827—835)以后属渭州。宋、金改为平凉府。
契丹语称谓。又作“弥里”。契丹开国前,部落联盟时期是对氏族组织中一个单位的称呼。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即为※迭刺部霞濑益※石烈(相当于“县”)耶律弥里人。契丹建国后,创※宫卫制(斡鲁朵),成其辖下的一级
清代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萨雅克部落首领。驻牧于特穆尔图淖尔(原苏联伊塞克湖)一带。乾隆二十三年(1758),以定边将军兆惠率军追哈萨克锡喇至其地,请内附。后受玛玛木特呼里派遣,偕车里克齐、尼沙2人谒
旧时裕固族部落名。主要分布于今甘肃省肃南县大河区的松木滩、红湾寺、东西柳沟一带,操西部裕固语。共有7个户族(裕固语称“的尔勤”):安帐(汉姓安)、帕勒坦(或称三潘,汉姓潘)、增斯恩(或称增柯斯,汉姓郑
亦称“乌吉乌纲”。景颇语音译,意为“拉牛”。旧时云南德宏景颇族地区对因某一纠纷引起的家族与家族、村寨与村寨及至“山官”辖区之间的武装抢牛事件的泛称。汉称“拉事”。大多因人命、杀伤牲畜、盗窃及债务与婚姻
宋代西南溪峒少数民族之一。又称伶、伶僚、峒人。始见于宋代。分布在沅、靖及辰州(今湖南西部与贵州东南部)。与宋以前的骆越有渊源关系。《龙胜厅志》载:“伶与侗同”。《融县志》也称“侗即伶”。语言大体与今侗
13世纪到20世纪初分布在中国新疆及中亚广大地区操突厥语族语言的部族和民族广泛使用的一种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音素文字。因其主要用于以成吉思汗次子的名字命名的察合台汗国及其后裔统治的地区而得名。察合台文
元世祖封赐吐蕃高僧八思巴的尊号。至元十七年(1280),帝师八思巴卒后,赐号“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宜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参见“八思巴”(25页)。
西夏官署名。管理道教事务。属次等司。天盛年间(1149—1169)设1正使、1副使、1判、2承旨、2都案、2案头。
西域古国名、城名。见《后汉书·西域传》。习俗似天竺(印度),善贸易,国富。曾附属天竺、罽宾、安息,后属大月氏贵霜王朝。《魏书·西域传》:阎浮竭国,都高附城。《新唐书·西域传》作迦布罗,为大城。《元史·
蒙古语音译,意为“姻亲”,《华夷译语》作“古答”,称为“亲家”。古代蒙古社会中姻族间泛用的一种称谓和婚姻习俗。凡男女缔姻,双方氏族男性成员之间互称忽答,彼此有义务互相援助,并长期联姻,互相聘嫁。如,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