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它斯罕

它斯罕

鱼肉松。赫哲语音译。又称“鱼毛”。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以渔猎为生的赫哲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保存和食用鱼肉的方法,对脂肪多不宜晒鱼干的鲤、怀头、胖头、草根、青、白、鳇等鱼,通常制成鱼肉松保存备食。其法:先将鱼煮熟,取出骨刺,切成碎块稍凉干,捣碎放入锅中加火炒。火候需适当,火大会有苦味,欠火则不易保存。炒好后放入桦皮篓、木箱或坛罐里,外涂泥或封口保存。夏天炒的,为防风干,将盛装物埋在室内地下。既可作菜,也能当饭吃。有的为增强其美味,还将晾干的稠李子饼、山丁子粒放入其中,是招待客人的上等食品。一般由妇女制作。进入20世纪,粮食逐渐成为赫哲人的主食,制之者渐少。

猜你喜欢

  • 南征录

    书名。有关镇压广西少数民族起义的记事。1卷。明张廅(字延玺,今江苏江浦人,汉族)撰。明天顺八年(1464),瑄为广西右布政使,参与镇压广西瑶、壮等少数民族武装起义,并逐日记录出征状况,汇为是书。日记始

  • 哈剌嗔

    明代东蒙古右翼部落。亦译作哈喇真、哈刺慎、阿刺嗔、哈刺庆、喀喇沁等。始见于拉施特《史集》,称“合刺赤”。源于中亚草原的游牧部落乌古思人,约形成于7世纪。后迁至阿姆河以南,成为强大部落。到蒙元时期,称“

  • 噶玛噶举派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该派因以康区之噶玛拉顶寺为基地发迹,故名。创始人为塔波拉结(1079—1153)及都松钦巴(1110—1193)。有东西两大根本道场,先期以东部的噶玛拉顶寺为主,后期以前藏之堆隆地区

  • 忽捏坚答巴

    见“野狐岭”(2045页)。

  • 傣历

    傣语作“祖腊萨”,意为“小历”。傣族的传统历法。使用历史悠久,约自西汉元始(公元1—5年)之后不久,就逐渐接受汉族以干支和十二生肖纪时的影响,如傣语中的干支大多数是上古汉语借词。其天干称“母”,地支称

  • 司州蛮

    南北朝时司州少数民族的总称。以州名为族称。古代称※荆蛮,汉代称※江夏蛮或豫州蛮。分布在今湖北东北部和河南信阳地区。南齐建元二年(480),乘北朝入侵豫州、司州,诸蛮纷起之机,引北朝军攻平昌戍,被戍主苟

  • 爱萨

    清代浩罕伯克。一称爱散、爱散巴图尔、爱萨达德华。浩罕人。道光六年(1826)六月,率安集延人60余随张格尔窜犯喀什噶尔(今喀什)。被击败,逃归浩罕。十年(1830),复偕胡什伯克木萨挟持张格尔兄玉素普

  • 慕化里

    见“四馆四里”(555页)。

  • 噶玛·却英多吉

    1604—1674明末清初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十世活佛。藏族。生于青海古洛地方。万历三十八年(1610),被迎入粗朴寺。次年,举行戴冠典礼,随巴卧祖拉嘉措学经。曾应邀访问拉萨,主持修建噶举派大师

  • 伊丽道行军大总管

    官名。唐第三次征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之行军建置。显庆二年(657)正月,擢右卫将军苏定方为大总管,燕然都护任雅相、回纥婆闰副之,率步骑10余万出金山北。先破处木昆,降其俟厅懒独禄。后连破贺鲁军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