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牢古山
辽代地名。一作大牢古山。在西京道朔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境内,临宋朝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之北界。辽道宗清宁年间(1055——1064),曾立砦刻石,划西南边境地界于天池(今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后天池为宋所占,为争夺该地,诏萧迂鲁兼统两皮室军屯太牢古山以作威摄,并遣人使宋,夺得该地方罢。辽末,天祚帝天庆三年(1113)三月,曾徙太牢古山围场地居民至于别处。
辽代地名。一作大牢古山。在西京道朔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境内,临宋朝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之北界。辽道宗清宁年间(1055——1064),曾立砦刻石,划西南边境地界于天池(今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后天池为宋所占,为争夺该地,诏萧迂鲁兼统两皮室军屯太牢古山以作威摄,并遣人使宋,夺得该地方罢。辽末,天祚帝天庆三年(1113)三月,曾徙太牢古山围场地居民至于别处。
清代新疆塔吉克族官名。塔吉克语音译,意为“千户长”。与维吾尔语职官明巴什相似。每庄设1人。每2—3年更换一次。由群众提名,※阿尔钦(塔吉克地区首席长官)任命。凡获取其职位者,都要给阿尔钦送礼,至少送一
书名。清那彦成撰。子容安辑。80卷。该书是作者任西宁办事大臣、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直隶总督、户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职时的奏疏汇编。奏议始于嘉庆四年(1799),止于道光十一年(1831)。书中对张格尔叛乱
?—711突骑施汗国第二代可汗。乌质勒长子。唐神龙二年(706),父死,袭嗢鹿州都督、怀德郡王,拜左骁卫大将军兼卫尉卿。唐朝遣濛池都护阿史那怀道持节册立。景龙二年(708),击败阿史那忠节(又作阙啜忠
古越人及其后裔壮侗语族诸民族的传统发饰。亦作椎结、高髻。其式将头部周围剪短,将中央长发挽为高髻,如锤如椎,置于头顶或脑后。古时百越民族多此发式。《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载:吴寿梦元年(前585),寿梦对
地名。藏语音译。位于西藏西部。居民最早是香雄人或羊同人,后来之藏人。公元九世纪吐蕃王朝赞普朗达玛之后代尼玛衮之子在该地始建地方政权,属西藏管辖。乾隆《大清一统志》及《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均明确规定属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为※克烈分部之一。又译斡栾董合亦惕、董哀。在克烈部中人数众多,作战勇敢,常充当先锋。宋嘉泰二年(1202),参与对蒙古部铁木真(成吉思汗)作战,在卯温都儿山等决战中,为蒙古兀鲁兀部
即“苴义”(1333页)。
部分台湾高山族人贮藏野兽头骨(主要是腭骨)的竹木架子。如部分泰雅人、布农人和阿里山曹人在居屋外建一小屋,内置竹、木构成的架子,将狩猎来的野兽头骨陈列架上,狩猎工具也贮藏于此,并视为猎神的处所,禁止妇女
藏语音译,又称“本芒哦协”,原意为“官民相识”。解放前西藏藏北牧业区一种内差名称。约始于1945年。支差者依贫富分为5等:“达秀阿妈”(支差组的首户)、“达宝”(支差组的次等户)、中等户、中下等户及下
古地名。故址在今辽宁大连市旅顺西南老铁山东。是唐与渤海水路来往必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