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之战
唐王朝与南诏之间战争。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为了与吐蕃争夺洱海地区控制权,支持南诏王皮逻阁统一六诏。皮逻阁统一六诏后,把势力逐渐扩展至滇池地区,与唐王朝发生矛盾。天宝七年(748)皮逻阁卒,子阁逻凤继位。云南郡太守企图以皮逻阁嫡子取代阁逻凤,还在南诏课以重税,并侮辱阁逻凤妻女,上奏阁逻凤有不轨图谋,唐朝积极准备对南诏进行军事征讨。天宝九年(750),南诏发兵攻占姚州,杀张虔陀,并夺取三十二羁縻州。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军进抵曲靖。阁逻凤遣使请和,愿退出所占羁縻州,并说明吐蕃对南诏正“以众相威”和“以利相导”。若不许和,将弃唐归附吐蕃。鲜于仲通扣押南诏来使,自恃兵众,率军直逼洱海。天宝十一年(752),南诏联合吐蕃,大败唐军,史称第一次天宝战争。继鲜于仲通任剑南节度使的杨国忠,一面掩盖失败,一面从各地征兵十万。天宝十三年(754),命李宓率军再征南诏。阁逻凤用计诱唐军深入至太和城。唐军不习水土,疾病流行,不战自溃。南诏发兵击之,唐军“流血成川,积尸壅水”,全军覆没,史称第二次天宝战争。两次天宝战争,使唐王朝损失惨重,近20万官兵“弃之死地,只轮不返”。南诏王阁逻凤始终未忘世代受唐册封、诏赐,立《德化碑》申明被迫而叛,并期有朝一日重新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