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
元代碑刻。立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碑文两面:一面汉文,一面回鹘文。碑文记载自西夏灭亡至元末130余年间,在元朝任官职的唐兀氏(西夏党项人)家族历经6世共13人的官职、世系及其活动。该碑于明代被剖作两方石柱嵌入酒泉城东门洞壁墙体内,1962年拆出。今存碑无碑额,碑文残缺,可辩认者碑阳汉文24行,碑阴回鹘文32行。今藏酒泉市文化馆。
元代碑刻。立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碑文两面:一面汉文,一面回鹘文。碑文记载自西夏灭亡至元末130余年间,在元朝任官职的唐兀氏(西夏党项人)家族历经6世共13人的官职、世系及其活动。该碑于明代被剖作两方石柱嵌入酒泉城东门洞壁墙体内,1962年拆出。今存碑无碑额,碑文残缺,可辩认者碑阳汉文24行,碑阴回鹘文32行。今藏酒泉市文化馆。
①元、明史籍中对藏族诸族部的泛称。 ②藏族古族部名。元至元四年(1267)十月,诏谕西蕃诸族酋长以其民入附鱼通、嵓州等处。鱼通等处属宣政院辖地,在今四川省康定一带。详见:“西蕃”(693页)。
参见“涅空”(1933页)。
瑶族一支。主要分布在今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及散处相邻的一些地区。因称村寨为“排”而得名,其居地又向有八排二十四冲(冲指小村)之称,故又叫“八排瑶”。传说其祖先由湖南迁来。到解放前夕虽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
见“屈列”(1545页)。
北周时起义首领。族属稽胡(又称步落稽、山胡)。北魏起义首领※刘蠡升之孙。武帝建德五年(576),乘北周败北齐于晋州(治今山西临汾市)之机,取齐人所弃甲仗,聚众起义,被拥立为圣武皇帝,建元石平。次年,遭
抗日战争时期甘肃南部回、汉、藏等族农民起义。又称“陇右暴动”、“陇南事变”、“甘南民变”。1943年春,甘肃临洮县各族农民,受中国共产党抗日进步思想影响,以“免粮免款”为口号,在王仲甲、肖焕章等人领导
清代汉人与台湾高山族人互市的称谓。一般在每年夏秋时进行,以物易物,即汉人以珠、布、盐、铁等物向高山族人交换鹿脯、鹿茸、各种兽皮及水藤、通草等土产。
明代藏区土司机构名。洪武七年(1374)十二月置。辖地在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壤塘境。其地入贡明室,初每岁一贡,后3年一贡,献马及方物,获回赐颇丰。所属官员按明土官袭替定例承袭。
见“耶律牒蜡”(1321页)。
即“独吉义”(17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