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均田制

均田制

北魏至唐中叶计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北魏初,北方经长期战乱,土地荒芜,地籍散乱,严重影响赋役征收。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在实行课农基础上,下诏计口分配空芜土地。凡男15以上受露田40亩,女20亩。奴婢同样受田,丁牛1头受田30亩,以4头为限。由于当时施行休耕法,授田一般是2—3倍。所授之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凡身亡,须还田给政府。此外,初受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给子孙。超过20亩者可卖其余,不足者可买。在缴纳麻布为“调”之地区,男授麻田10亩,女5亩,奴婢相同,年老身死,还田。新附民户,每3口,加宅田1亩,奴婢5口1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受田后不准迁徙。地方官按级给公田。均田制仅分配无主荒地,未触及地主原有土地,占有奴婢和耕牛的主人,还可按奴婢和牛数多得土地。与之相适应的田租户调制度规定一夫一妇之户,岁出帛1疋、粟2石,还有力役,而有奴婢8人或耕牛20头,才缴纳同额租调。故均田制虽授给农民一定土地,但获益最多者是鲜卑贵族和中原的世家豪强。嗣后北齐、北周和隋唐皆沿此制,办法略有变更。如北齐为男年18始受田,名目、数量也不同,并对奴婢受田人数进行限制。唐代规定女子一般不受田,男子给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狭乡减半,不准买卖。但迁徙及身死无力营葬可卖永业田,自狭乡迁宽乡者也可卖口分田。官户受田减百姓口分田之半,王公以下还有永业田,并按级分授给官吏职分田和公廨田。至唐中叶,因丁口滋长,官无闲田,不复给授,均田制逐渐取消。

猜你喜欢

  • 岭外代答

    宋代岭南方志。南宋周去非撰。作者淳熙朝(1174—1189)曾任桂林通判,耳闻目睹岭南诸事,随事笔录,秩满东归时编次成书。分10卷:卷1为地理、边帅;卷2—3为外国;卷4为风土、法制;卷5为财计;卷6

  • 耶律海思

    925—959?辽皇族。字铎衮。契丹族。隋国王※耶律释鲁庶子。机警有辩才。会同五年(942),年18,见太宗颁诏天下,广求直言,遂乘牛赴京求见,时逢太宗出猎,拒见,乃言:“臣以陛下急于求贤,是以来耳,

  • 岑伯颜

    ?—1383元末明初广西土官。广西田州(治今广西田阳)人。壮族。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袭父职,任田州、来安二路总管军民安抚使。明洪武元年(1368),明兵下广西,遣使赍印降明。翌年,又派人入朝奉

  • 八旗封爵

    清廷授封八旗有功人员之爵。属※民爵。“民爵”中主要是※八旗世仆之爵。分公、侯、伯、子(正一品)、男(正二品)、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共9爵。轻车都尉

  • 金砺

    ?—1662清初将领。汉军镶红旗人。世居辽东。原仕明镇武堡都司。天命七年(1622),明失广宁城,遂率属归降后金,授参领,予三等男爵。天聪五年(1631),仕兵部承政。次年,调户部。崇德二年(1637

  • 朗·贡却结白洛哲

    1773—?清代甘肃拉卜楞寺第二十八任堪布。藏族。祖籍康区,出生于拉卜楞寺吉哇所属之拉德。由嘉木样二世认定为朗·瑞珠嘉措转世灵童,授沙弥戒,以昂拉格西桑布扎西为师。乾隆四十九年(1784),入经院学习

  • 也先铁木儿

    ?—1323元朝大臣。又译也先帖木儿。蒙古许兀慎氏。淇阳王※月赤察儿第五子。初任宿卫,兄��头卒,嗣爵淇阳王,累官知枢密院事。英宗至治三年(1323),与御史大夫铁失等阴结

  • 端珠仁钦

    1309—1385藏传佛教高僧、青海夏琼寺创建者。亦译端智仁青,又称多仁波且法王。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之启蒙导师。生于青海同仁县夏布让(夏卜浪)。早年出家,隐山修行。后赴西藏聂塘第瓦仅寺

  • 大百夷

    参见“百夷”(747页)。

  • 孟肙路军民总管府

    元明土司名。元至顺二年(1331),与八百等处宣慰司同时建置。《明史·地理志》称,孟绢路(即孟肙路)属八百宣慰司。其地在八百媳妇国境内,今泰国北部清迈等地。为傣(泰)族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