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回鹘文

回鹘文

又称回纥文。因古代回鹘人广泛使用这种文字而得名。是公元9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亚及新疆等地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曾是金帐汗国、帖木耳帝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官方文字。从15世纪开始,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回鹘文逐渐被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所代替。回鹘文源出古代粟特人使用的草体粟特文,是一种音素文字。字母的数目在不同时期不太相同,一般认为有18—22个字母。特点是:元音o与u、o与u、l与i在文字上不加区分,因而只用5个字母来表示8个元音;在辅音方面,b与p、k与g在文字上不加区分,s与、γ与h在多数文献中也不加区分。各字母在词首、词中和词尾位置上一般都有不同的形式。早期回鹘文行款是从右向左横写,后期改为从左向右竖写。文中通常使用一点或两点作为标点符号,有时也用4个点的符号来表示段落。在字体上有木刻印刷体、写经体、楷书体和草体之分。回鹘文对周围其它民族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13世纪初在回鹘文字母的基础上有了回鹘式蒙古文。在最初的几百年间,它的笔画结构、基本拼写规律和书写体式都和回鹘文相似。16世纪末满族又从蒙古族那里接受了这种文字,创制了满文。回鹘文文献十分丰富,种类繁多。有不少有名的文学作品,如传世之作《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真理入门》、《古代吐鲁番民歌》和译作《两王子的故事》、《伊索寓言》等。有些佛教文献也具有文学的特色,如译自古代焉耆语的《弥勒会见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剧本。宗教方面的以佛教内容的为多。回鹘人西迁以后用回鹘文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如《金光明最胜王经》、《玄奖传》、《妙法莲花经》、《八阳神咒经》、《阿弥陀经》、《华严经》、《大云清雨经》等。还有一些是其它宗教的,如摩尼教的《摩尼教徒忏悔词》,景教的《福音书》、《圣乔治殉难记》,早期伊斯兰教的《圣徒传》、《升天记》等。用回鹘文书写的碑铭主要有乌兰浩木碑、高昌土都木萨里修寺碑、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酒泉文殊寺碑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社会经济文书、历书、医学著作以及两种语言的对照词典等。从事回鹘文文献研究的主要有中国、德国、匈牙利、法国、原苏联、日本、土耳其、美国的学者。

猜你喜欢

  • 金台失

    见“锦台什”(2366页)。

  • 乌格德勒库

    见“阿鲁台”(1217页)。

  • 阿第

    清朝武官。蒙古正白旗人。康熙十三年(1674),以副都统从顺承郡王勒尔锦征叛藩吴三桂至湖广,连败敌将陶继智于宜都县松滋朱家铺。十四年,征叛镇王辅臣,率本旗兵败其子王继正兵于平凉府。三十年(1691),

  • 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

    见“松桃县”(1295页)。

  • 果勒敏珠敦岭

    见“辽山”(657页)。

  • 温纳支郢城

    宋代邈川(今青海乐都)吐蕃部落首领。※温逋奇之孙。其父一声金龙死后,继为部落首领。邈川一带部落多归之。统率部众28族,有兵6万余人。辖地西接董毡,南距黄河勺家族,东界咱家族,北邻夏国。熙宁六年(107

  • 东夏

    金末元初女真族在东北建立的割据政权。初名大真,后改称东夏。贞祐三年(1215)十月,蒲鲜万奴建国号大真,改元天泰。首都初在东京(今辽宁辽阳),后迁上京(又名开元,即今绥芬河下游之双城子)。另有陪都南京

  • 视连

    349—390晋代吐谷浑王。姓吐谷浑氏。※碎奚子。自幼廉慎有志性。晋太元元年(376),父忧死,嗣立。为悼念其父,不饮酒不畋猎达7年,并委政事于将臣。以直接受西秦威胁,于太元十五年(390)向西秦遣使

  • 刘仁之

    ?—544北魏、东魏大臣。字山静。匈奴独孤部人。北魏定州刺史※刘罗辰后裔,刘尔头之子。先世居代,后徙居河南洛阳。习书史,工真草书迹。孝明帝(515—528年在位)时,任长史,受命监军破南朝梁军。历任御

  • 鲁凯语

    我国台湾高山族鲁凯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语支,使用人口约有6千余。居住在阿里山以南,大武山以北地区,包括高雄县茂林乡;屏东县三地、雾台乡;台东县卑南乡。分大南、雾台、茂林、多纳、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