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回族

回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又称回回族,旧称“回回”。8602978人(1990年)。散居在全国各省的绝大多数县、市,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青海、新疆、陕西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北京等省市人数较多,并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主要与汉族杂居。成“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使用汉语文,日常用语中残留阿伯语、波斯语词,还保留用阿拉伯文拼写汉文字的“小儿锦”。形成于元代(一说于明代)。族源可上溯到唐朝初期,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及南亚、东南亚、东非、北非等信仰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的商人、使者,来中国朝贡、贸易,留居广州、泉州、杭州、扬州、长安(今西安)、开封、洛阳等地安家落户者,当时被称为“蕃客”。元代称为“回回蕃客”或“南蕃回回”,成为回回来源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来源是在13世纪初叶,由于蒙古人的西征被签发或自愿东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中亚、西亚各族人民,以及一部分唐时迁居葱岭东西、后改信伊斯兰教的回纥(或回鹘)人等,他们被称为“回回人”,成为元代色目人中的重要部分。他们也以“回回”自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不断吸收了汉、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由于共同宗教信仰的维系,加上政治上的相同遭遇,逐步形成。以农业为主、兼牧业,或经营制香、制药、制革、造炮及矿产的采冶等业,尤擅于经商,从事珠宝玉石业、运输业到牛羊屠宰等传统行业。历史上涌现了不少政治家、思想家、航海家、科学家、工艺家、文学艺术家和伊斯兰教经学家等。元末明初以来,反封建斗争从未间断。以明末马守应起义和清咸同年间云南和西北等地的回民起义最著名。近代,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回族人民曾为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为中国共产党的初期建设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贡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河北、山东和陕甘宁边区曾建立大小数十支回民武装,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作出贡献。与汉族关系密切,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多。但在心理状态、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仍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饮食、婚姻、丧葬、节日等受宗教影响很深,并成为民族习惯。经济以农业为主,部分地区兼营畜牧业等,在城镇多从事工商业及饮食服务性行业。解放后建立了1个自治区、2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并与彝、苗等族共建3个联合自治县。

猜你喜欢

  • 哈八惹

    哈尼语音译。哈尼族民间流传的祝酒歌。多在祭祀、节日、婚丧等隆重节日由“米谷”(村寨行政和宗教头人)或老人唱。内容有“创世纪”、“祭祀歌”、“祭龙歌”、“安葬歌”、“新婚歌”等,调子庄重严肃,低沉缓慢,

  • 粤西丛载

    书名。广西文献古籍汇纂。30卷。清汪森(1653—1726,字晋贤,号碧巢,浙江桐乡人,汉族)辑。成书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内分各郡碑目、题目石刻、入粤纪程、名贤轶事、总督军务、荐绅盛事、杂品别

  • 萨班

    萨迦班智达的简称。藏传佛教萨斯迦教派第四祖公哥监藏(即衮噶坚赞)(1182—1251)的尊称。班弥怛,亦作班智达,为印度人对精通佛学“五明”诸高僧大德之尊称,《大唐西域记》释《五明》称:“一曰声明,释

  • 扎兰章京

    见“甲喇额真”(559页)。

  • 热西尼玛

    见“对音库尔呼图克图二世”(643页)。

  • 那红

    ?—1541明嘉靖朝黎族农民起义首领。海南岛万州鹧鸪峒大抵村人。黎族。嘉靖十八年(1539),与其叔那黄发生争田纠纷,叔不胜,乃勾结陵水县千户万人杰洗袭大抵村,尽夺其妻孥及资产。积愤,遂结黎亭、岭脚二

  • 噶居曲嘉措

    1571—1635明末青海地区高僧。藏族。出生于黄河下贵德之朵尔玛塘村。七岁始于古哇新寺从其叔却吉坚参学藏文,听经法。万历十二年(1584),从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出家。十五年(1587),赴西藏学习

  • 宝丰社

    内蒙古归化城(今呼和浩特)银号、钱庄行业联合组织。据说乾隆年间(1736—1795)已建立。咸丰十年(1860)的《整立钱法碑》文中曾见其名。嘉庆道光时(1796—1850),加入该社的票号、银号、钱

  • 昭简文穆皇太后

    见“梁后”②(2125页)。

  • 小什克贝勒旗

    见“绰罗斯南右翼头旗”(2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