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拉达苏台庙
内蒙古巴林右旗十三大庙之一。亦称好特苏尹伯格勒图、查干宝力格庙。清乾隆年间(1736—1795),于大板镇东北约四十里处的阿布德仁台山修建。以建在嘎拉达苏台而得名。民国初,巴林旗土地被放垦,建立林西县,寺属该县范围,因迁到沙尔台王府,继又迁到查干宝力格,规模较原址缩小。庙中喇嘛最盛时达300人,解放初尚有喇嘛20人。
内蒙古巴林右旗十三大庙之一。亦称好特苏尹伯格勒图、查干宝力格庙。清乾隆年间(1736—1795),于大板镇东北约四十里处的阿布德仁台山修建。以建在嘎拉达苏台而得名。民国初,巴林旗土地被放垦,建立林西县,寺属该县范围,因迁到沙尔台王府,继又迁到查干宝力格,规模较原址缩小。庙中喇嘛最盛时达300人,解放初尚有喇嘛20人。
水名。古称阿速江,又作乌子江,俗呼戊子江。“乌苏里”,满语意为“天王”。为黑龙江主要支流之一。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江面宽阔,水流缓慢,水产丰富,特产大马哈鱼,东珠等。咸丰十年(1860),沙俄
参见“旱摆夷”(1080页)。
见“赫哲族”(2422页)。
见“陆米”(1187页)。
1837—1873清代四川彝族土官。字尧衢。土司安世荣遗腹子。幼袭西昌河东长官司兼河西抚夷理民司之职,驻今西昌市北礼州。父死后,因庶母沙马氏与生母龙氏争印、夺家产,不能敌,随生母避难至凉山腹地、滇南等
渤海国第六世王大嵩璘的谥号。嵩璘于唐元和四年(809)死后,其国未报请唐王朝私自加此谥号。详见“大嵩璘”(90页)。
壮族民间传统舞蹈。亦称打木槽、打板凳,古称舂堂舞。壮语称打芦烈、谷脚。流行于广西、云南壮族地区。一般在春节、三月三歌节及农闲期间表演。参加者多为偶数,4~20人不等,围绕在一张板凳或一个木槽旁,各持一
清代碑刻。见“太平寺锡伯碑”(273页)。
吐蕃大臣。出身聂氏家族。赞普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人。为吐蕃七大贤臣之第七人。奉赞普命,制定发展吐蕃牧业的法规,令吐蕃每户属民保管并饲养马、犏牛、母黄牛、公黄牛各一头。首倡夏季割草晒干,以
渤海国宗王。第三世王※大钦茂子。“斡”,一作“翰”或“辅”。唐德宗贞元七年(791),被遣朝唐,请求备宿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