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哲蚌寺

哲蚌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最大寺院之一。又作别蚌寺、布赉绷寺等,寺名均为藏语音译,意为“米聚”寺。全名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为历辈达赖喇嘛母寺。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位于拉萨市西5公里的更培乌孜山麓。明永乐十四年(1416),在贵族内邬宗宗本南喀桑波资助下,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弟子扎希贝敦(1379—1449,又名绛央曲杰)主持创建。初只7名僧徒,后由于蒙古俺达汗和清廷曾先后扶持第三和第五辈达赖,寺内组织渐设7扎仓,后又合并为4扎仓,下共设29康村,每康村均辖若干米村。曾规定全寺僧人7700名,解放前实已达万人,均按上述四级组织习经、劳役和生活。统管全寺的机构称“拉吉”,由错钦堪布(又作赤巴,清代译称坐床堪布)主持。主建筑为错钦大殿,近2000平方米,可容5000人。中、小殿堂、僧舍等鳞次栉比,构成一庞大建筑群,宏伟壮丽。内藏经典、佛像、绘画、法器及明、清皇朝所赐珍宝颇丰。寺西南角的噶丹颇章(意为兜率宫),原系第二辈达赖1530年前后在一蓝色石屋基础上修建的居室。自格鲁派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后,噶丹颇章即成为该政权的代称。该寺的政治地位亦渐显重要。其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占有庄园、牧场、农牧奴,并以差、租、高利贷和经营封建买办性商业等形式剥削农牧奴;其余来自信众布施和政府补助。

猜你喜欢

  • 坎城

    西域古城名。见《新唐书·地理志》。《新唐书·西域传》作建德力城,又曰拘弥城,即宁弥故城。《大唐西域记》作媲摩城。在于阗东300里,建于德力河东。拘弥见《后汉书·西域传》,为东汉西域城郭之国,居宁弥城。

  • 木忽鲁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穆瑚埒卫。正统(1436—1449)后设。清代穆瑚埒河在宁古塔(治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满洲源流考》将永乐六年(1408)二月所设木忽剌河卫亦称作穆瑚埒河卫。

  • 短钱

    金代以八十为陌(一百)的用钱法。大定二十年(1180),金修建上京内所,购买民间物资,经常不立即付钱,付钱时也以八十当一百。民间称此不足一百而当一百的“省陌钱”为“短钱”。官府用钱则足百,称为“长钱”

  • 上邛部卫

    明代藏区卫所名。永乐十三年(1415)五月置。治所及辖境在今西藏北部丁青一带。初命头目掌巴伯为指挥使。曾多次护送明廷派往乌思藏的过境使者。奉命修复辖境内驿站,以通使者,为沟通西藏地方与内地的经济、政治

  • 竹王

    夜郎国首领。始见《华阳国志》。传说有一女子浣于豚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声,剖竹见一男儿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雄长于夷濮中。以竹为姓,称竹王。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汉武帝

  • 伊宁回族大寺

    中国伊斯兰教回族寺。原名宁固寺。又称凤凰寺、金顶寺、陕西大寺、陕甘大寺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四十六年增建,以后又多次修缮。原有面积6千多平方米,现存3千多平方

  • 戊寅可汗

    见“树洛干”(1577页)。

  • 马勃迈起义

    红河哈尼族、彝族反封建斗争。民国七年(1918)十月,勐丁土掌寨巴蕉河地区(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境)女“苗王”马勃迈率众千余人起义,反对土司压迫。金平、元阳、绿春等地苗、瑶、哈尼、彝各族人民

  • 坤马

    佤语音译。旧时云南省孟连县公良一带佤族村寨中对母系氏族(家族)分支组织的公有土地称谓。原先曾实行集体耕作,产品按户平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公有土地已被划分成小块作为份地归各个家族长期占有使用,

  • 拔悉蜜

    铁勒诸部之一。又作弊剌、拔悉密、拔悉弥、阿布思。唐初回纥“外九部”之一。初游牧于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护堡子),后迁牧鄂尔浑河流域。依山散居,其人雄健,善骑射,冬以木马(雪橇)于雪上逐兽射猎,以桦皮